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红河州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及艺术创作价值

摘要:哈尼族生活在我国的西南部,是一个质朴的民族。云南是哈尼族的集聚地,全省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一带,就是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宽广的地区。其中哈尼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红河、元阳、绿春等地。舞蹈是哈尼族人民心灵和激情的结晶,是其文化造作中最为上乘之品。耳畔回荡的不是雄沉浑厚的“哈巴”歌声,就是激越高亢的“啊茨”对唱,你目之所及的一切从童话般一栋栋整齐排列在山腰凹塘的蘑菇房到热闹街子上姑娘大婶们巧手精致的日常生活器具,以及习俗礼仪中的种种道具神器,更不用说青春恋爱中情侣们相赠的种种信物和吹拉弹等乐器,触及的都是哈尼人民艺术的生产品,它们是那样富于魅力,匠心独运,使你立刻坠入一个艺术大世界中,为这些美妙的事物所感染。

关键词:红河州;哈尼族;民间舞蹈;特点;艺术

一、哈尼族众多舞蹈可归入两大类别:祭祀舞和自娱舞。

(一)、祭祀舞

1“书独”——跳鼓(鼓舞)。此舞广泛流传于哀牢山哈尼族聚居地区,“书独”规范化的表演程式计有十二人,表演者为精通鼓点而又舞艺高超的长者,在牛皮大鼓之前,分站两侧,另有一击鼓者,舞者相对而舞。每一舞段均有相互触摸动作,最后舞段结束舞者腾跃于鼓上骑坐。此舞为祈神保佑丰收、人口兴盛之舞,有明显的性崇拜意味,风格古拙神秘。

2“莫搓搓”——老人送葬舞。“莫搓搓”是哈尼族最高葬仪,死者为年高德劭或声望显赫的人,杀牲之牛以十数,祭葬贝玛若干。届时村寨肃然。舞时可独舞,也可群舞。舞者持棕扇,伴以鼓声,动作粗犷浑厚,虽为送别亡人,但带有热烈的狂欢情调。

3、棕扇舞。——重大祭祀仪中必有此舞。哈尼族多居住在棕竹林中,棕树和竹子是哈尼族的象征,故有棕扇舞。舞前剪棕匹为扇,舞者可为一人领数人随,也可以一人独舞。舞姿端庄典雅,凝重古拙,动作悠缓,气态祥和,祈祷神灵的保佑。

4“同尼尼”——猴子舞。“同尼尼”意为“扭动身子舞蹈”。因其动作特点近似猴子,故又称猴子舞,是绿春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此舞为祭寨神之后必跳之舞,舞前,舞者需面鼓而立,双手合十,然后展开舞姿。舞蹈时手、肩、腰、臀、腿均发力,动律极为和谐,富于力量感与柔韧美。

5、铓鼓舞。这是建水县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为祭祀天地、清静村寨、驱邪避鬼、祈求丰年而舞。、铓鼓舞的舞祭对象是寨神,在农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昂玛突”祭寨神时举行。小伙子们一拥而上,争抢铓鼓而舞。他们步伐矫健,动作刚猛,节奏有力,舞姿粗犷,气氛狂烈。

(二)、自娱舞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有着古老的传说,古老的文化与古老的民族迁徙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哈尼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由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周边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自娱舞的代表性舞种是“乐作”。其最大特点是伴以坚实响亮的拍掌声,舞步未起,先拍掌,掌声又是前奏也是对观众的邀约组织,而且舞者拍,观者也拍,大家的情绪在掌声中应和。人们开始按节起舞,渐入高潮,那里的掌声越响亮那里舞步跳得最起劲。坚实响亮的掌声激发着人们的豪情,舞自然跳得热烈欢快。从“乐作”的舞步和掌声,可以感受到哈尼族奔放热烈的性格和纯朴直率的感情。

哈尼族舞蹈是哈尼族生活的反映,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点,但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舞蹈的跳法有所差异,舞蹈的名称由于方言的差别也有所不同,但整体上是一致的,浑厚的气势,粗犷的舞姿,古朴的特色,是哈尼族舞蹈的特征,而在舞蹈风格中又放映了哈尼族战胜困难,坚忍不拔,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哈尼族民间舞蹈,以独有的风采,展示着自己。它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放映了哈尼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是哈尼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向大家展示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对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

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狮子为致敬。大吹大打。”(《石屏县志·土司志》)。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新米节、姑娘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龙纵舞”、“洒米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娶的第二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乐山境及澜沧江边广阔的哈尼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月节”、“十月年”举行盛大文艺活动外,凡群众的喜庆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进入艺术表演舞台。进入21世纪以来,棕扇舞等经加工创作,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欧亚一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拓宽了哈尼族舞蹈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本文从哈尼族民间舞蹈和生活习俗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哈尼族的地域文化环境、舞蹈的背景和现状的研究。哈尼族的生活生产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在舞蹈中的动作、风格、动律体现出来,他们的舞蹈动律都以“下稳,上活”为主,动作简单易学。舞蹈在哈尼族生活中无处不在,婚丧娶嫁离不开舞蹈,接庆祭典离不开舞蹈,可以说一个哈尼人自他出生之日就面对着舞蹈——生儿育女的舞蹈是碗舞;长大择偶谈情的舞蹈是乐作舞,直到他寿终正寝,送他到“祖先大寨”去的也是舞蹈,而且是更为繁杂隆重的——棕扇舞、刀叉棍棒、流星锤舞、莫搓搓舞等等。

综上所述,哈尼族把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的淋淋尽致,不失原有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关注,特别是哈尼族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哈尼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