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书法创作中的形式与方法:从南宁师范大学毕业作品展看未来趋势

书法创作中的形式与方法:从南宁师范大学毕业作品展看未来趋势       在这次展览中包含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包括条幅、对联、长卷、斗方、扇面等。在这几种书体创作作品之外还包括几位学弟学妹的篆刻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一部分白文印用双刀法刻去笔画,笔画粗厚雄浑,篆法结字富有天趣,具有金石韵味,从而形成灵动而又朴茂刚健的创作风格。另一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朱文印,朱文的线条圆润细滑,看上去极尽金石精美韵味。在楷书的创作中发现有以颜体榜书为基础以对联的形式进行创作,从特点方面大多雍容方正,结构严谨,用笔居多,给人以视觉冲击,整体震撼,虽然遵循了颜体楷书结构方正繁茂,横细竖粗,笔力浑厚,耸立开阔的特点,但是整体缺乏一种灵动自然的气息,整体显得过于僵硬。颜真卿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他在书法史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对唐以后的楷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这幅大字对应的算得上小楷作品了。

由于笔者也是书法专业,平常习作中大多以小楷为主,所以对小楷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楷主要有三大分支,它们分别是:晋唐小楷、蝇头小楷、簪花小楷。在这次作品展中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小楷,但大多数是以晋唐小楷为主,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一本册页映入眼帘,形式是以古代册页版本为主,尺寸不大,整体风格遵循了元代赵孟頫小楷的特点进行创作。整体风格变古为今,用笔遂密,起收笔的过程十分清晰,大体看肉中有骨,点画之间相映成趣,外似柔润而内实坚贞,在字形方面骨架体态肃穆秀丽。但以册页形式展现的作品在布局方面缺少空间布局的创新,视觉效果上过于满,排版过紧。在内容创作方面虽然遵循了赵孟頫的结字规律和字形特点,一味追求像,失去自己原本书写自然的体势,整体略微显得过于拘谨,但从单个字方面讲,字形结构的收放关系处理的还是不错的。另一幅小楷作品相对于这幅显得朴拙,字形结构略扁,横画向右上方倾斜,捺画较粗,粗细变化显得较为突出,整幅创作结合了几位书家的结字规律进行书写,有一定的创作性,但是整体作品的形式过于单一。一个重要批评原则是“真”、“善”“美”统一的标准,也即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标准或原则。“真”是对艺术作品真实性的要求;“善”是对艺术作品要符合核心价值伦理观的要求,“美”是关于艺术作品美学艺术方面的要求。[1]形式与内容的这种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内容决定了形式,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就像这次书法作品一样,书写的内容决定了作品的形式,单纯来看内容完整,有一点的书写创作性,但是形式上略过单一,整体的艺术效果就会大大减弱。由于作品数量多,尺寸大,拍摄有限,选取的作品是笔者选取展厅内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论。

关于作品中用笔和结构的关系,笔者进行了思考。赵孟頫曾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可见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认为一幅作品在用笔和结构方面来说,用笔更为重要。如果单个作品中看用笔和结构,二者在书法艺术构成的地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笔法通常指的是书写的技巧和方法,而结构是指单个字的安排布局,空间大小以及留白。用笔和结构只是作为书法技能的两大要素,但是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这次作品展中,书写行草书体的用笔显得较为流畅,气息较为连贯,但忽略了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布局以及单个字的结构;相反擅长书写楷书那一类的作品中,结构很严谨,端庄,却忽略了用笔的连带关系,笔画之间失去了呼应,单个字来看算然显得秀美端正,却失去了原本自然灵动的感觉,更像是做出来的,而不像写出来的。的确,掌握书写的方法很容易,实践起来不免有些困难。如果做不到二者兼顾的话,在作品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时候创作者只是一味赶工,不懂得思考作品中还未出现过问题,只能说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赋予了创作者丰富的情感,而没有考虑欣赏者的感受。往往这些创作者灵感涌入心头,就会直接盲目不停的书写,这些作品中线条的质感瞬间显现在展厅中,成为焦点。

无论写文章还是创作一幅作品,评委专家第一看到的是他们作品的创新点,一个好的创新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这次毕业作品展,如果能够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必然是众多作品中的优秀作品。首先创作与制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独特的,原创的作品都是创作,而制作就是运用原本的原材料进行复制。所以作品中的创新点是独特的,显现出个性,但这种个性的东西同样能产生出共鸣,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创作出来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东西,像一些视频网站中曝出的“丑书”难道也是创新的艺术作品吗?笔者站在艺术美学的角度,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的敬畏,认为那些只不过用来玩弄吸引不懂艺术群体的载体罢了。但反而这种作品常用来被大众群里吹捧,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美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能力。从文字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分析,从古至今文字演变的历程本身就是革故鼎新的过程。书法作品的创新对于当下创作者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日积月累的习作,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规律,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汉字形体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创作出具有审美趣味情感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一届的毕业作品展笔者也想到之前读过一本书给了很大启发,在《美的历程》中宋元山水意境中提到“无我”的概念,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2],所以认清自己的位置,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总结艺术发展规律显得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这次书法毕业展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书法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下一代的艺术教育灌注了连绵不断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临摹都要怀揣一颗对本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并且始终与文化相伴,为中国书法艺术确立坐标,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而研学深思,创作一幅更为完整的艺术作品。现阶段笔者认为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书法学生,都应该养成探究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像进行临摹,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只能说是制作品或复制品,书法的学习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延续的过程,它作为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人们学习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书法人才在未来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人们不断提高艺术修养,通过每一次的展览不断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书法创作开拓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1

[2]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07.0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