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英美新批评视角下的黄庭坚《寄黄几复》细读法研究

英美新批评视角下的黄庭坚《寄黄几复》细读法研究

一、新批评细读法的定义

英美新批评下的细读法是指对作品进行细致且深入的阐释和解析的批评方法。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仔细地捕捉文学话语的意蕴、蕴涵和联想。细读法主张对作品进行细读,不仅要仔细考虑单个词的意思,而且要注意词与句子之间的微妙联系,还要仔细考虑文本的局部因素和文本的结构。

二、用细读法赏析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本首诗,从诗歌的题目可以就看出是诗人黄庭坚写给儿时的挚友黄几复的,据记载,此前黄庭坚也写过不少给好友黄几复的词,由于两人儿时相识感情颇深,但是无奈时间的流逝,“终不似,少年游”只能白发苍苍隔着山溪写下本首思念友人之词,并赞扬了黄几复的良好的精神品质,生活作风简朴,但是依然有自己的作为。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更是抒发了对黄几复的想念。

(一)用隐喻解读法解析首联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已成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使用的一个基本元素。

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利用它。”瑞恰兹把这个比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具体的意象,另一部分是意旨,意旨是从意象派生出来的抽象意义。[1]

上片首句先写诗人与友人的距离之远,一“南”一“北”,也为下片只能空空相思做了铺垫:黄庭坚住在北边,而友人住在南边,中间隔着远远的衡阳。由于距离甚远,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用雁传书,“雁”这一意象在古代一般就代表了思念和远方,诗人在这里用了隐喻,也许诗人无法亲自看到有人,但想着能“寄雁传书”代替自己送上一份慰问,可惜距离太远,这样的方式也行不通,徒留了凄清与遗憾之情,在这句中回味无穷。

(二)用语境解读法解读颔联

根新批评语境理解的理论是著名理论家理查兹提出的,后来在新批评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在文学批评中得以使用。据新批评理论,语境对于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内在意义是通过词语所处的语境来表达的。新批评认为,一个词的意思是“上下文中没有出现的那些部分”。[2]一个词语虽然有简单的字面意思,但是背后可能蕴含这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经历,也可能是作者表达的一种隐晦的情感态度。

颔联是古今的名句:当年桃李树下夹杂微风飘扬共同畅饮美酒,在江湖上,夜雨连绵,漂泊已过十年,却只能对着寒冷的孤单的灯想念你。这句营造了一种今非昔比又物是人非的语境,用互文的手法使回忆中的乐景反衬当下离别只能远距离思念的哀情,又使得愁绪上升到一个层次,“一杯酒”和“十年灯”的描写都用了数量词的描写,短短一杯酒饮下的是少年时的轻狂,数数十年灯点燃的是多年颠沛流离无法相见的渴望。这样独特的景物描写却深层次的把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为佳句。

(三)用反讽解读法解析颈联、尾联

理论学家布鲁克斯把讽刺定义为“语境对语句的明显扭曲”。反语是语境反转句子意思的能力。反语可以用语言技巧来表达,比如故意温和地说话,但听者知道它的分量。反讽在诗歌的使用中,常常是一种写作技巧,用来表达作者的讽刺的情感态度,以一种不直接的方式,反讽通常比正面讽刺抨击力度更大。而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张叙事、正面言语和反面言语等。[3]颈联、尾联描写了诗人眼中的黄几复,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来夸赞友人:你努力操持着家务,支撑生计,也只是如此的清贫廉洁。但实际上是对于现实不公和政治黑暗的讽刺。首先,友人虽是县长,但是依然勤俭持家,家里也不并是豪华的大院子仅仅是四面墙,隐喻友人做人廉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其次,诗人“治病”,这里的治病并不是指真的为医医治病人,而是“治国”,言外之意是:他以及有了一定的成功,也确实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为什么至今得不到重用呢?其中隐藏是诗人为其友人在仕途上的不顺打抱不平。

最后到一句是关于“读书”,虽然现在已经白了双鬓,但对读书的热情依旧不改。在尾联,诗人用了映衬的手法,穿过弥漫着瘴气的山间小溪,就像猩猩在爬上常春藤时的哭泣。来描写一幅凄凄惨惨戚戚之景,其中包含的思念无法相见的无奈与对于友人才华深厚不被重用惋惜和对当下现实不公、政治黑暗的讽刺。

三、结语

总括而言,本文运用了新批评的“细读”方法以新的视角去探析诗歌,,先从宏观解释新批评的含义,再从语境、反讽、隐喻、描写手法等角度。用新的视角对于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一诗用“细读法”进行分析与阐释,摒弃“知人论世”的观点,从而尽量找出诗歌中更多种含义,更聚焦作品本身,从多方面赏析《寄黄几复》。新批评的理论对赏析文学作品有相当的好处,它要求的是将文本本身视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结构,从而重视从语义本身和语境来考察作品,对于语言学和教育学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批评”文集》,第3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

[2]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

[3]李小宁.《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悖论与反讽》[J]《文学教育》2014.

[4]沈碧萍,茅忆年.新批评解析与诗歌鉴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5]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杜甫《客至》[J].文化纵横.李林原2013.10

[6]探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以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切入[J].邱铭熙

[7]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致水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