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钢琴曲《即兴曲-侗乡鼓楼》的创作分析

摘要:邹向平先生的《即兴曲-侗乡鼓楼》作为一首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钢琴演奏和比赛曲目,既是对侗族风土人情、音乐生活的写照,也是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融入民族旋律和情景的杰作。《即兴曲-侗乡鼓楼》是首即景抒情的乐曲,在传统和新技法的取向中,听觉新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对邹向平先生《即兴曲-侗乡鼓楼》中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进行分析,和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展开初步探究。

关键词:即兴曲-侗乡鼓楼;作品分析;创作技法;

作者简介:庞茜茜;上海音乐学院

第一节 《即兴曲-侗乡鼓楼》的题材与创作背景

1987年邹向平先生前往侗族地区采风,侗族独特的山寨文化给邹向平带来了极大的振动。侗族的鼓楼是侗族山寨的核心,侗族山寨进行社会活动,如唱侗歌,举行赛歌会,或者举办仪式,全寨人便聚集到鼓楼来,侗乡鼓楼是积淀了侗族人民千年文化和精神的建筑。邹向平先生有感于侗族的风土人情,有感于侗族人抑扬顿挫、且带浓浓鼻音的语言方式同出一辙的侗族大歌,以侗乡鼓楼为意象,结合现代的作曲技法创作了《即兴曲-侗乡鼓楼》这一钢琴曲。曲中既保持了侗族音乐在民族音乐中独有的多声部丰富织体与抑扬顿挫的旋律线条,同时也在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成熟的西方钢琴创作技法,由里及外,将内心感触和音乐元素揉捏恰当,具有深厚的艺术韵味。

第二节 《即兴曲-侗乡鼓楼》的曲式结构

此曲采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镶边三部式的曲式结构,前后两段与中部在音乐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引子部分(1-9)的结构与节奏较自由,小三度在使用次数、声部的安排上也显示其重要性,d-f的小三度旋律音程更是有着贯穿的统一性,具有勾画鼓楼轮廓和音响的功能作用。f-e-d-b四音音阶外围减五度的奇特音响,以及循环构成,将其从古朴安静的气氛中,拖进即将到来的热闹歌舞场面中。

第一部分(10-64)是表现热闹的歌舞场面。10-21小节作为音乐的第一情节,有着侗族古老唱腔和随歌起舞的韵味。其音列结构来自于引子部分f-e-d-b四音音阶的移位,频繁的速度变化表现出自由即兴的特点。第二情节22-24小节以活泼短促的敲击节奏对抗长音符歌调的对比复调织体出现,左手反复出现的增四音程是前面四声音阶的轮廓和减缩形式。随着accel.的鼓击节奏进入新速度的第三情节(25-34),即流畅的对位结构。之后直到第一部分结束,二三情节反复交替出现,敲击节奏突出切分节奏型,流畅对位则增加了纵向二重对位和倒影的音程运用,两个音乐情节互相追逐,先慢后快,表现热闹的歌舞场面和节日氛围。

第二部分(65-84)与第一部分相反,是整首作品的抒情部分,进入诗情画意和对歌的情景中。不断的采用复调和对位来使得音乐织体丰富化,并且上下两个声部总是游离在各不相同的调性中,这是模仿了巴托克的手法,例如66-67小节,下方声部在e羽调上,而上方声部却在f羽上。且在描写情景上采用“打断”式跳跃功能,"打断"部分用三全音与纯四度的高叠,并运用极具弹性的节奏组合。整个抒情中段以歌唱(66-68—打断(68-70—歌唱(71-72—打断(73-74—歌唱(75—打断(76-77—再歌唱(78-82)一再打断(83-84)的方式来表现,使得原本古朴的侗族曲调变得更为神秘飘渺。

第三部分(85-155),其中85-91小节是引子部分的再现,加重了击鼓节奏的比重和音响,使得鼓楼的形象与击鼓声有了重叠,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第一情节(92-97—第二情节(98-101—第三情节(102-104—第二情节(105-116—第一情节【节奏减缩+倒影】(117-128)。采取各种手法,将情节材料加厚和扩充,再一次由慢逐渐加速的方式,带出一个强动力的再现部,各情节反复出现,此起彼伏,不断强调全曲的情节特征和感情色彩,将引子和高潮部分的声调综合与此,烘托节日的喧嚣。

尾声(156-164)全曲最后,高潮迭起,震撼古老天地的鼓声再一次响起,高叠和弦的低音半音进行,推动艰难而又坚定,最后以快速强力度的鼓声敲击结束。

第三节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歌旋律中的应用

在《即兴曲-侗乡鼓楼》中作曲家采用了大量的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情音乐相融合,使得该曲在曲调上保持原始侗族曲调,又不屈于传统作曲构思和内容,是内心感触和音乐元素的碰撞,是古老民俗音乐和现代灵魂的摩擦,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不失内涵。

该作品对侗族民歌的曲调风格进行了继承,乐曲在引子部分继承了传统侗族民歌柔和、平稳的音乐特色,乐曲中部采取三度加二度的形式也是侗族民歌典型旋律的展现。而在对传统曲调继承的同时也将现代技法融入其中:侗族是个有多声部合唱传统的民族,且侗族音乐有丰富的二、四、五、八度平行音程进行,持续音,衬腔和游离转调,所以作曲家在中段采用了巴托克处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手法,使两个声部的线条游离在两个完全不相同的调性上,听觉冲击非常大,并采取丰富多变的节奏、节拍和复调思维,给侗族古老形象带来神秘朦胧感。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多调性和泛调性,将整篇曲目的和声戏剧化、激烈化、流线化,各声部的表达虽然呈现块状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在流线型的和声中仍能够进行流畅的表达,使音乐产生了独特的动力特征和层次交织。在尾声部分众声部同时发声,使得乐曲的声音变化层次丰富,各声部的对比感强烈,赋有戏剧感和内涵。

结论

《即兴曲-侗乡鼓楼》将民族音乐旋律特征和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新奇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具有冲击的听觉效果,来表现出古老侗族传统的民族音乐奥义,乐曲中多复调的使用、调性的游移、节拍的频繁多变、速度的松弛有度、富于变化的和声具有极高的创意。通过本文的研究,加强对民族音乐创作的理论研究分析,为以后的民族音乐创作和分析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魏小兰.5论钢琴即兴曲侗乡鼓楼的核心材料控制技术[J].青海师范大学报,2009(2)∶6一11

[2]钟峻程.5序列音乐中的框架结构控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6)

[3]邹向平侗乡鼓楼与我的即兴曲[J].音乐探索,2001(3)∶70一73

[4]童道锦,孙明珠1钢琴艺术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