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生生”美学视野下的安塞民间艺术

摘要:从上个世纪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就已经陆续展开,部分国家颁布了各项法令作为保障。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我国有着丰富而又辉煌的传统艺术,本文以生生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安塞农民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安塞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生生意蕴。

关键词:生生美学;安塞;民间艺术

作者简介:梁晓丹;广东科技学院

一、“生生”含义

“生生”可以总结为天地间自然自然万物在和谐共生中生生不息地延续着。其后的古代先哲们在理解天人关系以及对待万生万物的态度上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且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生”思想进行了自己的理解,进一步的扩充。例如《老子》第五十章”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万物要依循其生长规律,万物不贪生得长生,从而生生不息。儒家则认为“生”乃仁也。孔子虽未直接提及生,但其仁的思想就是来源与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周敦颐曾说过:“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宋明理学张载、二程、朱熹将生生思想进行了概念联系,将其与气、理、性相结合,使得“生生”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生生之美”的提出与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相关的学者提出生生美学,并以期让此概念走向世界,但当时在学术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21年梁漱溟老师所著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孔子的顺应自然等思想中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生”。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牟宗三所著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提到儒道以及佛教,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化生命,指出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以“生命”为中心。东方美、宗白华两位老师对于“生生”之美也有着卓越的成果,东方美老师将“生生”的内涵分为五义:一、育种成性义;二、开物成务义;三、创进不息义;四、变化通几义;五、绵延长存义,认为生生不息即为美。他说:“一切美的修养,一切美的成就,一切美的欣赏,都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欲之表现。”又说:“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圣人原天地之美,也就在协和宇宙,使人天合一,相与浃而俱化,以显露同样的创造。换句话说,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创造。”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东方美老师看来“生”是中华文化、审美与艺术地重要内涵。宗白华老师则指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宗白华老师认为“气韵生动”是赋有节奏的生命意义。在《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中国哲学既非‘几何空间’之哲学,亦非‘纯粹时间’(柏格森)之哲学,乃‘四时自成岁’之历律哲学也。”明确万物滋长,生长与“生生”哲学息息相关。刘纪纲老师继承并对宗白华老师的生命论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以“生命”解释美。2001年,陕西示范大学“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上程相占老师发表论文《生生之谓易》,指出“生生”的文明理念,倡导生生的本体论。2018年曾繁仁老师发表《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一文,指出“生生”不同于英美科学的分析性,也不同于欧陆现象美学,是一种天人相和、和谐共生的相融性文化。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生生”美学理论从提出到被认可直至今日不断丰满。

三、“生生之美”在安塞民间艺术中的表现

季中扬老师在《“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一文中提出“生生之美”间接影响文学与艺术,一方面是指通过“生生”审美精神精神产生影响力,更方面指出文学与艺术是通过“生气”、“生动”等来间接表达“生生”的内涵。季中扬老师强调了这里所说的艺术与文学并不囊括民间艺术,如果真正落实到民间艺术中,我们就要明确指出“生生”美学观念充分而又直接地融入到民间艺术中。

安塞剪纸“双龙戏珠”生生阴阳造型观念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所描绘的蛇身伏羲和蛇身,因为这些民间艺术家文化程度低,受到生生美学影响可以追溯到画像石的可能性比较大。画像石、画像砖中广泛流行双龙交缠,四龙交缠,环成圆意为圜天太阳,交龙穿璧通天通阳。“头属地而交尾于天”象征生命繁衍与永生,寓意生命永生与子孙万事不殆。这些思想和寓意都在“双龙戏珠”剪纸中体现了,同样例如剪纸抓髻娃娃、蛇盘兔,象征生命与繁衍、吉祥与幸福赋予物象以神灵色彩,现实生活与想象相结合,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统一。在安塞农民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赋予牛、虎、鹤神明的力量,出现了较多相关的作品,例如高天爱《伏虎》虎可镇宅,虎在《说文解字》被誉为“山兽之君”,百兽之王,我们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还有头上“王字”都象征着他雄健威猛。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与之争斗中,都无法降伏它,甚至被它所伤,渐渐人们将虎的力量神化,崇拜她的力量,并想要与虎建立亲密关系得到它的护佑或者幻想自己可以拥有像虎一样的神力。这幅作品将虎的形象变可爱生动,关系更加融洽,期盼老虎为子女们驱邪避害,像虎一样强壮,生龙活虎。这些审美意象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祈盼风调雨顺、子孙满堂。常振芳的《鹿鹤同春》鹿衔草可治病,鹤为吉祥鸟,体现了安塞人民敬畏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继承生殖崇拜思维也是安塞农民画的重要造型观念,例如画像砖中用“双头狐”、“双头鹫”形象来体现阴阳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安塞剪纸和农民画继承了并发展了画像砖所蕴含的隐喻式“生生”观的表现主题。例如顺着“双头鸟”、“鹤衔鱼”的思维表达方式,“双鱼”、“鸡衔鱼”等剪纸作品出现,进而产生了“牛头”“鸡捉虫”等作品的出现,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安塞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生生之美。

基于对安塞农民画的研究对其更加喜爱,希望可以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生生”精神内涵在如今同样是相当广泛的创作题材,对于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等。由于本人能力与时间的限制,本文以安塞农民画研究为切入点,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继承和发展,在之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加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以期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生之美李溪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曾繁仁.关于“生生美学”的几个问题.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9.6.

[4]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学术研究[J].2016.12.

[5]曾繁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社会科学辑刊[J].2008.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