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纪,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展开交流的时候,西方土地上就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19世纪中期产生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部分画家都表明在东方艺术中寻找到了灵感,梵高,莫奈,马奈等画家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席勒精心研究中国画式的线条,毕加索更是在晚年对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深入研究,甚至表明想要与齐白石进行交流。东方艺术的“意象“感帮助西方一大批艺术家打破了理性壁垒,大胆地在画面中注入新鲜、自由的血液。他们吸收了东方艺术中意象化的造型、平面化的构图形式、抽象自由的线条和主观的色彩表达来充实自我的创作方式,为西方的绘画艺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形式。
克利姆特是一位对生命有着独特感官的艺术家,他用装饰性的符号,饱和的色彩,和形式感的构图描绘画面,运用意象化的形象和平面化的构图来塑造充满诗意的画面。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多东方元素,可以看到他如何在突破传统的路上表达自我,如何把他从东方艺术中汲取到的养分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1]
作者简介:刘晓雨;四川大学
一、造型的意象化
东方绘画中以形写神的手法和把画面作为精神载体的方式正是克利姆特突破“模仿自然”这一枷锁所需要的。在克利姆特最著名的作品《吻》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在处理男女主形象的时候运用的手法是不同于西方传统表现造型时所用的明暗透视而是轮廓线来塑造人物,并且刻意拉长了男女主角躯体的结构制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男性强硬的外轮廓线条包裹着女性柔和的曲线条,两种线条和轮廓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刚直。[2]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尽情相拥,用亲吻来展现他们爱情的美好在团块状的构成中被烘托得更加浪漫。可以看出画面中对人物的塑造和空间的表达完全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描绘方法”,而是克利姆特根据其自身情感表达的需求而意象化的处理。
二、点线面的柔和突破
西方的绘画在后印象派之前都是在强调再现现实,用光影和透视来塑造物体。克利姆特在画面中选择性的忽略了和弱化了追求真实的体块感,摒弃了三维的表现手法转为借鉴传统中国画中虚实的线条关系和平涂且富有质感的块面来展现空间和体积。不仅仅是线条和块面,中国画中的“点”被用来塑造质感,展现造型,以点和线的结合来成就画面的生命力,同样这一点也被克利姆特运用得淋漓精致。在《希望二》中塑造了一位孕育新生命的女性形象,画面中大面积的金棕色厚重的背景和色彩鲜艳外轮廓明显的主体人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在修饰主体人物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点状和螺旋状装饰,主题人物下方还描绘了几位正在低头沉思的女性,她们都周围还有许多点状形似花朵的装饰物。衣物上让人联想到细胞的点状装饰、代表者生命的螺线状和花朵的装饰加上状似祈祷的女性,克利姆特用强烈的对比让画面中凝重的氛围里处处流露出来新生命到来时的喜悦和担忧。他把自己从东方艺术中学到的点线面的造型经过自己的思考融合了本土民族的特色完美的呈现了出来,使画面给人以独特的心理感受,把克利姆特对待生命的态度充分的展现出来。
三、结语
我们在克利姆特画面中看到的东方元素并不是生搬硬套出来的,而是深思熟虑后进行加工后呈现出来的,他通过这些元素来传达自己先要表达的思想,来展示自己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思考。我们当下这些在进行艺术实践的人不仅仅可以学习他画面的形式也要学习他创新的精神,在借鉴和参考的基础上,通过融入自身精神和民族特色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柒澄.浅谈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线”——以克里姆特为例.大众文艺.2019年23期
[2]黄小成.克里姆特绘画中的中国元素应用研究.山花.2014年24期
[3]张凯.刘长宜.浅析克里姆特绘画作品中装饰性纹样符号的运用.艺术与设计.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