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统一与变化法则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摘要:一座完美诠释“建筑意”的校园建筑屹立在杭州转塘镇。文章以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解读统一与变化法则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诠释了象山校区的风格写真、总体布局以及建造材料,从而更深层会晤统一与变化法则对现代建筑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建筑意;象山校区;统一与变化

作者简介:李苏洁;华北理工大学

统一与变化法则为建筑外观设计提供了合法性的数学公式。统一是一种秩序的表现,是一种协调的关系。统一把变化联成整体,在方寸间把变化归于整体统领,把变化在条理间修建或大或小的亲密关系,使其在统一内部畅游自如。最醒人耳目的是看得见的统一,方能将建筑外观表皮与色彩产生联系,形成赋有规矩、章法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才可视为组合图案形式美的数学公式,令建筑外观形象谐和、庄严、朴素。变化在建筑外观的创造中具有重要意义,好比自然中的各种植物、花卉、叶子的形状,以其变化性悦人眼目,变化性是对创造建筑外观的一种抒写手法,是其对生命力的延续。为了防止审美疲劳,将人们的视线在单纯与复杂间相互切换,仍会唤起人们对建筑外观的好奇心。由此统一与变化法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新兴建筑外观设计形式波谲云诡,但仍以统一与变化法则为基准参与美的创造。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南部的转塘镇,象山校区倚靠在约50米高的象山上,校园共分为两期建设而成,校区的一期工程是中国传统的合院风格建筑形式,把中国传统的建筑高度和眼下众所周知的单体建筑高度进行了结合,能够让校区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达到和谐共生,而二期工程呈现出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从整体来看,校区建筑展现给我们的是现代单体建筑与我国传统园林空间相贯穿的特点,臆想在现代的建筑空间中复原我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氛围。与此同时,仍有隈研吾亲自操刀的民艺博物馆,其风采好似绵延不绝的茶田一般,藏卧在象山间,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则由西扎负责设计,建筑呈三角形布局,并大量使用安格拉红纱岩,为博物馆融入了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象山校区山耸水环,风景中充满诗性的迷蒙,因此特别设置了穿越建筑与山水的漫游环路,象山校区基于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实践与创新,打破了以往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将统一与变化法则演绎的淋淋尽致,成为扎根于历史与自然之中的标志性建筑。

一、风格写真

在建筑外观设计中,象山校区的统一感展现在它的风格上,那就是在自然中扎稳脚步。所谓自然,就是山高水长、流泉飞瀑、平岗浅阜、树木苍莽。显然,在象山校区王澍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并没有将象山削减或改变,而是保留原貌将校区依附而建。象山校区的建筑外观设计恰与象山和谐共生,原始的象山自然景观也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王澍在象山校区二期中,也将自然融入其中。在建筑群体的整体关系中,遵从我国的书法律动,营造建筑外观形式与象山交相辉映。在遵从统一与变化法则的同时,其水系也被保留了下来,更将四周农民的庄稼运用其象山校区中。王澍的初衷就是保护自然,体现了他所尊崇的统一与变化法则。

二、总体布局

象山校区的总体布局体现了统一与变化法则。与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以象山为“观与思”的对象,以简洁的方盒子建筑形制出现,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建立起一个向心的“回”字型场所模式,或削减、或松散、或聚合,与自然相融相生。纵览全局讲,校区以象山为中心点,校区建筑围绕象山南北展开,象山与校园建筑间形成了疏密关系。站在校区建筑角度而言,一期校区与二期校区亦为疏密。疏密得当,获得了建筑外观的整体统一感。

象山校区以合院式为主体布局的一期建筑,建筑形式摆向自东向西错落有致的分布着,使校区建筑视角呈现出变化莫测。象山校区的二期建筑布局在北向建筑的基础上显得更为活泼、开朗,倚靠象山布局,脚踩河流,自然景观与设计意图的结合,完美地履行了统一与变化法则。

三、建造材料

象山校区材料的构成十分丰富,除了旧材料之外,还有混凝土、玻璃、竹子、木头等新材料,新旧材料的相互配合,丰富但不杂乱,统一但不单调。

在象山校区一期的建筑整体中,王澍用青灰色的旧瓦与大面积白色涂料墙面的并置创造出了如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统一感。其中,合院式教学楼的建造材料伫立于变化石头纹理的台基上面,视觉冲击上,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使其建筑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稳定感,仍有象山校区的6号教学楼,其教学楼的东西立面是玻璃幕墙与洁白涂料组合而成,由于采光的需求,四层间玻璃幕墙与洁白涂料的使用面积相同,使其形成鲜明对比,而在阳光的照耀下,落在屋檐上的投影与深色线条混为一体,构成了完美的协调关系,洁白涂料与玻璃幕墙的结合也恰恰遵守了统一与变化法则。象山校区的建筑整体在视线上达到了完美的协调统一,其局部仍变化无穷,令人新生欢喜。而在大面积的建筑立面上,对于旧材料的多样拼贴更是夺人眼目。象山校区的二期建筑形态虽自由多变,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当地的旧材料,镶嵌在校区建筑的外立面上,产生厚重的统一感。仍有教学楼的北立面呈现连续的瓦片墙,为玻璃窗营造了一种统一的古朴景墙,而轻盈的玻璃与厚重的瓦片墙形成流动与稳定的对比,新旧材料的运用,营造出了变化与统一法则的氛围。

总结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设计思想的缩影,更加体现了统一与变化法则,他追求统一的整体风格,于是建筑的走势与起伏的山势互相呼应,他注重总体布局,于是建筑群体相近且多变,他使用旧材料与新材料结合,主次分明、完整统一,他在变与不变之间,赋予楼梯与窗户崭新面貌。因此,在进行建筑外观设计时,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营造形式的丰富性与内容的层次性。

总之,在建筑外观装饰设计中,运用统一与变化法则的同时,都应满足建筑空间的功能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单单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以统一与变化法则为依托,才可将人们的感性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实践中,因此,建筑外观的统一与变化法则,对建筑的存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秋野、王欣编.乌有园.第1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12.

[2]金秋野、王欣编.乌有园.第1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1.

[3]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008(9):50-59.

[4]解读建筑/(英)霍普金斯著;刑真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5.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