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明显的时代烙印,与其时代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推进。当今社会,我国当代舞蹈在编导的编排创新中也取得非常大的进步。2019年上海歌舞剧院推出的历史题材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风靡全国,在舞蹈界留下了不错的反响。舞剧中新颖的编排结构和舞台呈现也打破以往传统的方式。本文就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从舞台呈现、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当代舞蹈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当代舞蹈;舞台创新性;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徐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打破传统的创新性舞台呈现
1.“多重化”的空间交错
最近大火的一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什么原因可以让它风靡全国?这离不开编导在编排以及舞台空间上下的功夫。舞剧中,编导运用了多层次的空间变换来展开情节,这样的舞台风格也就意味着其舞台的空间变得多种多样,由“单一”到“多重”的逐步递增,有的交错纵横,有的平行叠加。编导这样的用意,既对情节有了铺垫埋下伏笔,又满足了观众对于舞剧戏剧性的审美要求。如剧中星报社长与李侠构成的双重空间,李侠在裁缝店找线索与兰芬在黄包车上的双重空间,使观众有种看电影的感觉。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蒙太奇手法。笔者记忆犹新的画面是李侠被追杀时配合他的群舞演员,演员们全身都是黑色的,连伞也选择了黑色,当李侠穿梭在黑衣人群中时,画面逼真又富有格调,又起到了点名人物形象的作用。
2.“虚实”与“动静”的空间互换
戏剧性的舞台是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的,斯沃博先生认为“戏剧空间是心理的造型空间”。我们可以将本章的空间看作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导在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例如舞剧中兰芬与师傅老方在裁缝店中秘密接头,不料柳妮娜的出现打破了两人的交流,此时就构成了兰芬、师傅和柳妮娜的三重关系,编导通过动与静的交错,来凸显和强化三个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外表平静内心警惕的虚实感。用身体语言去表达戏剧语境尤其困难,但是加上了空间的交互利用便弥补了身体语言对于叙事的缺陷,观众也像是在看一部电影一样。在追忆学徒小光的画面中,李侠、师傅和小光形成三点一线的空间,令在场的很多观众为之感动,三位演员在三个不同的时空位置完成了时空的统一的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感人的故事情,也构成了故事的倒叙,再回到现实的时空转换,让观众流连忘返。编导通过运用空间的互换,时间的交错来回忆往日的美好,惋惜当下的无奈,这种结合方式,以动静与虚实为主要表达形式,将故事情节演绎的跌宕起伏,构建出一副“电影”中的若影若现的画面。
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创作特征与创新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导避开了历史剧的软肋,利用叙事者不同身份所处环境和人物关系来实现叙事手法的创新在舞剧中,叙述者的直接出场,就直接了断的将故事的环境与观众进行衔接,使观众能够快速的进入故事情节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大胆的采用了当众叙事的手法,故事开端,荧幕开启,舞剧中的主要人物一一亮相,配合着荧幕上的字迹,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在叙说着自己的身份。这种方式简洁明了的跟观众交代了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等关系,恰到好处的避免了观众因为要盲猜而造成的视觉混乱。这种以多人称来叙事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常规的叙事形式,增加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更多的与观众进行交流,这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故事情节一目了然,运用这样的叙事方式来深入历史题材的创作而言是一次大胆卓越的创新。
1、舞蹈形式的大胆突破
我们都知道,舞蹈的形式有很多种,在舞剧中可以随意的切换和使用。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导将这些形式运用的恰到好处,通过对叙事的限定和抒情的要求,舞蹈形式的呈现就会有所不同。该剧以多种叙事方式的组合为舞蹈形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历史题材的舞剧,由于身份的特殊,不论是地下党还是反派角色,他们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们的神经必须时刻的保持警惕,他们必须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这些人物的特征就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舞蹈动作,他们必须在限制中舞蹈。在具体的编排中,编导在群舞中加入了戏剧性的行动,又从戏剧中抽离出舞蹈的元素,例如伞舞与李侠、兰芬的舞段,重点突出两人的戏剧行动给观众传递的紧迫感;又例如电梯中的三人舞、四人舞,便是将戏剧与舞蹈大胆结合,给人以电影的既视感。
2、影视音乐的借鉴融合
对于《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来说,音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重要。没有了音乐的配合,就仿佛看哑剧一般,不会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主要以电影中行动的手法来进行大胆创作,吸收了电影中的技术手段,在固定的谍战模式中赋予了崭新的舞蹈动作与故事情节。其中双人舞“回忆”出现在了学徒小光关荣牺牲后,李侠回到家后与兰芬诉说痛苦,此时的舞台被分为四块,出现了四对“李侠与兰芬”,他们分别呈现了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再到相伴的情感路程。三对衍生的夫妻为“静态造型”,本体的夫妻则为动态,虚实结合的手法,实为舞剧的点睛之笔。
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价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首轮试演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过100多场,获得了一致好评,打破了舞剧在剧场表演的记。该剧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付出了生命,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无私的奉献。该舞剧带领着观众一起走进故事,回顾历史,提醒我们深刻的记住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除了故事情节生活抓人,在编排上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舞台无处不在的全息投影和道具巧妙地使用都给该剧增添不少光彩。而“上海的特色”成为了这部剧在艺术表达中的一大特色,例如剧中“矮凳”、“蒲扇”的道具,栅栏式的电梯门、木质的家具等等,都是富有上海气息的“上海景象”,这也成为该剧在编排中“重塑故事”的重要素材。舞台氛围的营造,再加上灯光的配合则成功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体有涉身于险境的体验感。该舞剧的编导韩真、周莉亚也是从习惯性的“舞蹈思维”跳出来,大胆的作出一次挑战。他们二人让舞剧既有舞,又有戏,使剧中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细节也是恰到好处。另外,为了更好地为舞剧服务,两位编导还将电影和戏剧中的元素加入其中,将美学中的“意”与“象”融入情节中,做到虚与实的相互转换和并存。舞剧中的“电波”实则象征着共产党人们相互通信的信号,但剧中无形的电波,更像是一条与时间赛跑、与敌人赛跑、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线,紧紧的维系着每一位爱国共产党人。
参考文献:
[1]张麟.舞剧表现形式的开掘与创新——评大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
[2]仝妍.现代化与民族化:中国现代舞的构建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3.
[3]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