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东巴舞蹈的萨满性特征探究

摘要:纳西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保存的《东巴舞谱》是人类艺术文明的活化石,对于舞蹈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存东巴舞蹈的艺术价值也非常之高。东巴舞蹈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特有的舞蹈文化,深受东巴教的影响,是纳西族东巴祈福祭祀时专跳的舞蹈,具有萨满性特征。对东巴舞蹈的研究应该要从源头东巴教、萨满教的影响开始。

关键词:东巴舞谱;东巴教;萨满教

作者简介:黄倩;四川大学

纳西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存在,目前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民族总人口数虽然不多,大约30多万,但是其民族创造出的文明文化却为异常的珍贵。纳西族的乐舞自成体系,也是中国乐舞体系上的瑰宝之一。纳西族舞蹈根据其功能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为娱神之用——即祭祀性的舞蹈,一为娱人之用——即民间自娱性的舞蹈。东巴舞是纳西族专人所跳的舞蹈,其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固定套路与规范要求,是东巴们为祭祀祈福而跳的专门性的娱神舞蹈。

一、从东巴舞蹈的意识形态上看萨满性特征

东巴舞蹈是由东巴在参与祭祀性的活动中跳的舞蹈,为什么纳西族的人民极度的相信东巴以及东巴舞蹈可以为他们的生活祈福消灾?这自然而然与当地人民长期以来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分不开,东巴教给予他们的是精神上的力量。

根据现有的文献以及考古方面的资料印证,纳西民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迁徙史,从今甘肃省和青海省迁徙到今云南省丽江县、四川省等地区。在这种大型的民族迁徙中,必然伴随着与其它民族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的事情发生。可以说东巴文化不仅吸收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文化的养分,还吸收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多种文化,包括白族、彝族、壮族、普米族等。而通过藏族的佛教或者苯教,东巴文化又吸收了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与波斯文化。通过博采众长,去粗取精,东巴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体系。可以说东巴教也同样受了多种宗教的影响。

东巴教以崇拜自然物与自然力为主要对象,相信万物有灵,且灵魂不灭,灵魂可以转化成精灵、神仙、鬼怪等,且用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原始先民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灵魂,对自然的存在的生命都表达自己的敬畏之情,这些观念在萨满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东巴教用东巴文字(象形文字)编撰了许多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塑造神灵形象,并在东巴的祭祀活动上,对这些经文进行诵读。在现存的东巴舞谱中就记录了很多对动物的动作模仿,也刚好可以印证这一观念。

萨满教中特有萨满,东巴教中特有东巴,萨满和东巴都是存在于世界中可以进行神灵通话的人,但是两者应该并不等同。纳西族有着专门的巫师,他们被称为“萨尼”,“萨尼”与东巴在纳西族中都是很重要的存在,两者对于本民族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东巴在平时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而在祭祀性的活动中,他们作为技艺精湛的宗教舞蹈家,就突显了其的重要性。

二、从东巴舞蹈的“跳神舞”上看萨满性特征

东巴舞蹈在宗教祭祀仪式中表演,将神作为自己的表达对象,以取悦神,消除灾害,让人获得心理的安慰,情感的寄托。在《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说到纳西族人民深信“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不神而欲感动鬼神,难矣”。[1]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东巴们的舞蹈也是造型丰富、姿态逼真。东巴舞蹈种类非常之多,大体上被分为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丁巴神舞》是最为典型的祭祀性神舞,萨满性的特征也可在此发现一二。

丁巴什罗被认为是东巴教祖,而丁巴神舞已经演变成为现在超度亡灵的舞蹈,不是所有人的离世都可以跳这个舞蹈。普通人离世,一般诵经祈福,为死者送魂。只有在受族人尊重的老东巴离世时,大家就会邀请不同地区的东巴一起参加这个仪式,共同完成这个舞蹈,表达对逝去东巴的哀思与祝福。

什罗舞的序幕是以教祖丁巴什罗的名义慰灵安魂为主,主要跳“阿聪”(战神)驱魔舞蹈。这个部分的舞蹈要求在灵堂布置好后,就马上开始。跳“阿聪”的东巴,手持特别的法器,表现的是擒杀阻扰东巴去到天界的敌鬼。用九张桌子分别代表九个不同层次的恶魔,东巴就在桌前开始跳舞,就如同天兵神将下凡一般,东巴相继上来桌子,每越过一张桌子,前后两个东巴相对踢脚一次,相背踢腿一次,像是一样无声的支持,共同越过九张桌子,如此反复,直到最后一张桌子,东巴们分别展示自己的绝技,或者转或者翻,然后腾空下地,彷佛将一路的鬼怪完全斩杀完毕。

而后在出殡之日,东巴还要跳起祭“黑日”之舞。“黑日”是一幅纳西族特有的图画,又被称作《神路图》。这幅图画是纳西古代造型艺术的杰作,在画卷上用丰富、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众多的神、鬼、精灵、鬼等多种形象,并向我们细腻的展示了东巴教徒把教祖丁巴什罗的死魂从阴间超度到神界的全过程。在当天,东巴就要如同和黑日图一样,按照舞谱进行表演。通过祭图使得故去的东巴找到返回神界的路,因为人们传说东巴是天上的神星,是下到人间做人与神的桥梁的,到死后依然要返回到天界。

三、从东巴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上看萨满性特征

东巴舞蹈都有着特定的服饰,而在保留下的东巴舞谱中,通过他们的象形文字与相关的插图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东巴和现在的东巴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

在早期东巴的装束有披着头发,穿着麻布衣,再加上披毡,这种服饰特点,应该是最为原始的纳西族的服装类型之一;再或者是上身赤露,下身穿着虎皮衣服,这个服饰特点源于唐至五代时期以虎为衣的风尚,东巴借虎威来彰显宗教的力量。而后在元明时期,由于成吉思汗的开疆扩土,元朝的建立将一部分的蒙族文化带来了中原,并对纳西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东巴戴宽沿皮帽或者毡帽,与萨满用的服饰类似,这应该是东巴与萨满着装最为接近的时期。而后东巴的服饰又继续发生着改变,但是这个短时间的小改变背后隐藏的是萨满教对东巴的影响。

我们目前看到的比较多的东巴服饰,一般为五佛冠和法衣。东巴的服饰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是受到后期藏传佛教的影响,东巴们在服饰上就开始模仿佛教的一些高僧的衣服。而“五佛冠”又作“五福冠”,由五片莲花瓣性的布条、竹子等组成,每片花瓣上画着不同的神像,源出佛教。东巴在学习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内涵,五佛冠取其形,而不取其神,他们在每片花瓣上画着东巴教自己的神像。

东巴在参加祭祀等活动中,也常常会用到许多不同的道具或说法器。在某种意识下,东巴身上的东西都是可以增强能力的表现,就如同他们要戴五佛冠和穿法衣一样,都会加强东巴教的影响力。东巴的法器有扁铃、鼓、法杖等,这与萨满的作法事需要用到道具一致。相比于萨满的法器,东巴的在完成相关仪式所用道具教为多样化、专门化,这些道具在祭祀的典礼上发出的声响,也可以作为“音乐”使用。

东巴舞谱为研究东巴舞蹈提供了可考依据,对促进深刻了解纳西族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对人类文明的研究也十分的重要,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1990.04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