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法语语言学中的性别文化

摘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开始有着越来越多的分支领域,尤其是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不同性别对于语言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语言对性别外在特征展示与内在社会地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篇文章将从社会角度,通过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让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如何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性别交际,以及如何拥有正确健康的社会性别心理。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言语交际;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作者简介:姚名格;西安外国语大学

一、引言语言是一套社会共同约定的原则,是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产物,因而语言与社会有着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语言与社会性别文化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呢?这里,研究将从社会性别角度入手,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性别文化中的语言学进行分析,以此找寻性别与语言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二、性别语言差异

(一)性别语言差异具体表现

1.语音方面

由于发音器官声带的差异,女性发音部位相对靠前,在说话时音高偏高、音质偏细、音量偏小,习惯强调,且语调高低起伏变化明显;而男性说话通常音高偏低、音质偏粗、音量偏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女性多使用疑问语调以表现出更温顺的气质;而男性一般使用降调以彰显权威与自信的性格。总体来说,女性的发音通常较男性来说更为标准、规范。

2.词汇方面

男女在词汇选用有着明显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多使用形容词、副词或者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男性则更偏向使用干脆的词语或是短句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2)女性倾向在说话时使用丰富的语气词和感叹词,比如法语中的oh làlà”等,男性则很少使用语气词。(3)女性交际选词大多规范、典雅以示端庄,而男性则会刻意使用一些粗俗语以示男子气概。(4)女性多会使用一些“小词”,如法语中的微称后缀“-ette”“-et”“-let”等以示女性的可爱娇柔俏小的特点。(5)女性在会话中易采用细致描写颜色的词语,如法语中同样是说白色,她们会根据颜色细微差异使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如:crème”“ivoire”“blanc”“poivre et sel”。

3.句法方面

男性说话时多出现命令语气,常使用祈使句或陈述句。而女性则很少使用命令要求性的语言,她们通常使用委婉语和礼貌语作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习惯使用疑问句或反义疑问句,尽可能多地采用商量的语气,进而实现语句柔和礼貌的目的。

4.语篇方面

社会交际过程中,女性倾向于进行情感交流,言语之中重维护交流双方的友好关系,将交流信息置于第二位。而男性谈话重信息交流,关注更多的在于信息、看法与意见的传达与沟通。因而一般男性谈话信息量更大、话题更宽泛,并且交流内容更抽象、观念化(如政治、经济、宗教等);而女性话题相比之下较为狭窄,多谈及个人生活相关话题,如家庭、健康等。

5.言语风格方面

女性在语言交流时谈话的中心并不是自己,在发表意见时多会顾及旁人的感受,不时询问对方的看法并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因此女性不擅于在话题中随意插话,在交谈中较男性更抱合作态度。男性在交谈过程中则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

(二)性别语言差异产生的原因

1.生理与心理因素相比男性,女性,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偏曲线型思维,喜欢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女性情感丰富,往往性格温顺、不自信而又害羞,会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冲突。而男性则偏直线思型维,独立自主、勇敢进取,喜欢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分为两种: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生来即具备的,而社会性别则是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原型产生不同的社会期望,对人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规定。语言作为社会交际以及体现社会关系的一种载体,不仅受生理性别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固有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因而逐渐走向“性别化”。经过长期父权社会的影响,男性主导话语的社会权力结构导致女性处于社会附属地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女性语言的从属被动地位。同时,女性作为教育子女的主体,社会对于她们语言的规范要求相对更高,这也对男女性别语言的区分起了一定作用。

(三)跨性别言语交际

根据会话中的礼貌原则对比男女性语言即可见,女性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更遵循赞美和谦虚原则,不吝惜表达赞美的话语夸奖对方,但面对别人的称赞时又会十分谦虚;相反,男性则不会直接赞美对方,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也更愿意炫耀或是沾沾自喜。女性更能遵循得体和大方原则、赞同和同情原则,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相反,男性显得更加傲慢无礼。在跨性别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当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两性语言的差异,并能给予对方性别语言足够的理解和宽容,适当互相学习彼此的一些言语方式,可以减少更多跨性别交流中的误解,促进两性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语言学与女性主义

(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人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制度层面,而是逐渐开始转向语言及文字层面。尤其是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理中提到的某个特定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同语言在有着相同意义词语的前提下(“所指”),却有着不一样的对应读音方式(“能指”),可见这种关系并不是必然的、约定俗成的,而是偶然的、任意的。女性主义者由此联系到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意义,断言语言与女性本无天然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于社会文化的规定,即语言的社会性建构了性别主体角色的认知。这种通过对于语言符号的性别色彩的理论剖析,批判了原有男权社会中的性别语言认知,促使女性寻找自己的能指符号系统,建立女性独有的象征秩序,促进了女性主义语言学的发展。

(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语言学词源角度研究对“人”一词进行分析,界定男女的不同性别概念,由“他者”理论得出女性性别定义参照物是男性,而男性的性别定义参照物却不是女性,这种性别定义的非相互性体现着两性之间的潜在不平等(性别歧视)。她又通过对女性日常语言、宗教语言、禁忌语言等的观察,对语言与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男性中心话语论进行分析,为后续新的语言学分支——性别语言学奠基。

四、结语

语言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属性使得它与社会紧密相连,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但又很立体的学科。人类社会中语言与性别相互关联、又互相影响。通过对于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人们可以掌握跨性别语言交际的技巧,平衡跨性别交流的双方心理,同时又可以进一步追求并最终实现社会不同性别平等与个体思想行为自由。当然,性别对语言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不是唯一的,个体交际语言还受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层面的地理纬度、生活环境等,社会层面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年龄等。不能因为这种联系一概而论甚至夸大性别对语言的影响,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参考文献:

[1]曹淑娟;张玉环.语言与性别差异[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黄柏刚.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