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唐诗中的“白云”——作为人工符号的隐喻

摘要:白云纯白无瑕,唐诗中的“白云”将原本的自然符号转化为人工符号,并加以多层的隐喻。唐代诗人喜用白云来隐喻自身的淡泊宁静,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操,另一方面,唐诗中也多用白云来象征与亲人友人的离别愁思,希望白云寄去乡愁等。“白云”这一符号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诗人的心理感受和唐朝的时代背景所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探讨唐诗中的“白云”——作为人工符号的隐喻。

关键词:唐诗;白云;符号

作者简介:李纯诚1,李诗运21.武汉纺织大学,2.武汉传媒学院

“白云”原本只是个自然符号,在唐代诗人眼里,这个普通的自然符号却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白云”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人工符号。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意义的发生,传送,理解,是符号学的基础问题。那么“白云”这个符号隐喻则是“白云”的所指,因此白云因为有诗人琢磨它,同它对话,它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才充分显露出来。它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白云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因而一批唐代诗人尤其钟情于“白云”,把它作为解脱,闲适,抒情的哲学符号来观照。

唐之前的诗歌中,白云本不具有隐逸闲适的符号特征,其使用情况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作为纯粹的自然意象。如谢灵运《过始宁墅诗》中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二是飘升远举的依托,这个传统开始的很早了。白云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是腾飞的神物,各路神仙腾云驾雾,白云既是仙境景致的象征,同时也是达到仙家境界的神物。最后,白云也有有时也是漂泊无定的象征,白云随风变幻无常,飘忽不定与漂泊的异乡人十分契合。

但无论是纯粹的自然云,游仙的神物,还是愁苦游荡的白云,都不包含唐诗中白云符号所带有的淡泊宁静,恬静舒适和离愁别绪。究其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相对开放,诗人们在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对各种意象进一步诠释。

一、隐者的白云

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白云符号特征的同时,白云作为隐逸情趣的符号特征也渐渐突显出来。隐居者多居山中,深山幽谷之中自然有白云缭绕,白云所在之处成为飘渺又不可触及的世外桃源。另外,白云纯白无瑕,圣洁高雅,正是隐居者所追求的淡泊宁静之感。白云作为隐逸情趣的人工符号,逃不开它作为自然符号的特征:一尘不染,洁白纯洁,缥缈自由的自然性特征。正如“秋”作为自然符号所代表的树木枯萎,花草凋零,寒意临近,所以作为人工符号的“秋”时常代表离别,感伤和背井离乡的苦痛。陶渊明的诗在这里确实不能不提,陶诗的自然符号极为丰富,“白云”的地位在其中非常突出,《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前句中多描写描绘悠闲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与孩童玩耍,在白云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北上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虽说这是一首临秋登高望远,怀念旧友的诗,但是也不难看出此时的白云已经带有强烈的隐逸的意义。从“栖鹤出高树,山人归白云”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将白云看作远离世俗的隐逸象征。李白敬仰与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庄重洒脱,风流儒雅在《赠孟浩然》中“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少年摒弃仕途,愿意一生闲云野鹤,年老也可“卧松云”。这里的“卧”字用的实在妙,高卧白云不仅展现隐居的态度,更有悠然自得的姿态。同时是承袭了前代白云作为腾飞之神物。

二、离人的白云

离人眼中的白云,早已随着漂泊不定的心感伤起来,其原因是,白云本身虚无缥缈,没有形状,正好如同离人的处境。比较上文所象征的悠然自得,此处的白云变得伤感无奈。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中“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在长安送别刘十六归隐,词题便是“白云歌”,白云会处处伴随君,形影不离,最后祝愿高卧白云。此处的白云也好比上中隐者,在表达归隐情感同时,更有离别之思。但是多显豁达而少有哀思。李白充分利用白云的多个意义,始于白云,终于白云,为己所用。“松桂月高僧院深。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此处将白云漂泊不定的特征充分利用,就让白云飘去的地方送去他的乡愁吧。

三、诗人心性影响白云符号的隐喻

不管是何诗人诗中的“白云”,其实白云就是白云,本质是自然界一物像,之所以带有人工符号的内涵,问题不在云,而在于诗人的自身的心性,它的特征由诗人的心境来决定,这样的特征能够得到普遍欣赏者的认同或者共鸣,则有了它新的符号学特征。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诗中的白云,受他不同心境感受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符号学特征。《早秋山中作》中写道“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作这首诗时,王维已四十多岁,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笔者看来此时的王维并不一心隐居,从诗的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可以了解到明明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两句更是在诉说他厌倦仕途的心绪。所以后文的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独自与白云相依岂不是显得有些无奈了。再看他的“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同崔兴宗送瑗公》),同是说归隐山林,字里行间却不见了感伤和无奈。王维以一种淡泊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事物,使他对对人生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到了对一切自然景物的观赏当中,也融入到了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因而他的诗歌时常透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王维诗中的“白云”的意义也由此不同了。他们对白云的的想象与思考也不全是巧合,“白云”这一符号在不断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文人之间的共鸣与欣赏者之间的认同。

四、时代背景影响白云符号的隐喻

总和起来,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的发展,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对于诗中所运用的林林总总的符号,也在不断发展中引申出更为丰富的意义。在经济上,唐代就十分发达,因此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整天还在为生活温饱发愁的条件下,又会有几位大发诗兴的诗人呢?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才有可能孕育出隐逸,淡泊的“白云”。其次。唐代政治宽松,对思想的禁锢也并不是那么的严苛。佛教、道教以及西方传入的宗教思想等,都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尤其是佛教的影响更为鲜明,佛教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流派总多,发展日趋成熟,其中以禅宗最具代表性。王维是诗歌就透露着强烈的禅宗思想。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朝胸襟眼界空前开阔。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因此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诗人便可以大胆创作,才有了前代白云所没有的符号隐喻。最后,唐代文人对待仕途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贫苦农民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有才之士,对待仕进道路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但是能够在仕途顺顺利利的还是在少数,因此归隐田园似乎成为了唐代文人的又一选择。

五、结语

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白云”这一符号也是在不断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发展,变化的。唐代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对“白云”这一符号意义的有承袭,也有拓展。闲居之地的高空白云,自由缥缈,着实让唐人羡慕,白云变幻莫测,无依无靠,唐人又寓情于景,抒发内心的离别之苦。白云映照了唐人的品格,正是中国传统上天人合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云飞.中晚唐诗僧山水诗意象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5.

[2]李红霞.论唐诗白云语词意象的隐逸情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03):33-36.

[3]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

[4]刘燕菡.唐诗中的白云[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04):86-91.

[5]崔萍.论王维诗中云意象与审美体验[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09):72-74.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