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国内部分创新高地建设的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伍建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表于《科技智囊》期刊
 
  摘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若干区域性创新高地的支撑。天津滨海、江苏太仓、广东东莞、广东佛山等地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些探索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创新高地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包括指标体系的运用、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试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创新要素的配置、产城融合的实践等方面。
 
  关键词: 创新高地;大科学装置;创新要素;产城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目前,中国在创新这条道路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2],形成了若干区域性创新高地。笔者基于一系列实地调研发现,除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高地外,天津滨海、江苏太仓、广东东莞、广东佛山四地在体制机制、开发建设、管理运行、聚焦重点、创新要素、产业结构、改革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通过与四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园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等负责人的交流座谈,笔者了解了四地在创新高地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吸引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要素、促进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以及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等做法。这些探索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创新高地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指标体系引领,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动态微调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在指标体系方面的探索最具代表性。2007年11月,我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我国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中新天津生态城专门发布了生态城指标体系,用于指导生态城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3]指标体系由中国和新加坡双方专家拟定,经部长级的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批准认可。在拟定各项指标时,专家参考了中国和新加坡的相应标准,并选择在生态城采纳设定较严格的标准,同时也结合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参考了国际标准。
 
  控制性指标包括自然环境良好、人工环境协调、生活模式健康、经济蓬勃高效等4个方面22个控制性指标。自然环境良好有6个: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喉水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单位GDP碳排放量、自然湿地净损失。人工环境协调有3个:绿色建筑比例、本地植物指数、人均公共绿地。生活模式健康有9个:日人均生活耗水量、日人均垃圾产生量、绿色出行比率、垃圾回收利用率、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比例、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障碍设施率、市政管网普及率、津贴公共住房比率。经济蓬勃高效有4个: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每万劳动力中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就业住房平衡指数。4个引导性指标:1.通过绿色消费和低碳运行,保持生态安全健康;2.创新政策先行,以推动区域合作,保证周边区域环境改善;3.突出河口文化特征,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突出特色;4.循环经济互补,带动周边地区合理有序地发展。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滨海新区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2.0升级版指标体系”,为生态城进一步建设发展确定量化目标,并作为指导和评价生态城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也将成为生态城推广复制的核心内涵之一。[4]2.0升级版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36项,主要从框架结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项4个要素入手进行调整完善。在指标项设置方面,为体现生态城市与普通城市的差异化,突出先进性、综合性、特有性,从4个方向调整指标项。保留现行指标体系中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很好适应并有效指引生态城建设的指标项,如“日人均垃圾产生量小于0.8千克”;修改部分指标项和数值,提高部分达标情况稳定的指标数值,或将指标概念与国内外最新表述对接;新增部分指标,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新政策和新要求,如“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达到100%”。
 
  二、瞄准关键环节,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先行
 
  笔者在参观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甘露溪公园时了解到,2016年,中新天津生态城获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确定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并根据规划要求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已建成的甘露溪公园就是“海绵城市”样板项目。[5]作为生态城的重要生态廊道,甘露溪长750米,南北宽120米,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景观水系面积1.06公顷。该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景观水系为中心,整体地形由外向内逐步降低,使绿地、园路、广场的雨水汇入场地中间。项目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截污型雨水口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雨水径流最终汇入景观水系。通过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实现雨水的减排缓排,降低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生态城建设以来没有发生内涝现象。
 
  据了解,生态城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之初就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将具体指标落实到了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水系规划等前期规划中。生态城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和区外的项目实施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确保全域项目建设均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综合考虑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生态城在全域内确定了567个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发布实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与验收评价标准(试行)》,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方案设计评价、施工图设计评价、验收评价等内容,覆盖了海绵城市项目全流程,推动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
 
  笔者在参观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时了解到,围绕生态城的“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其指标体系,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和ISO国际专家组成联合团队进行编制,设定了“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6类一级指标,根据先行示范、效果导向、突出特色等要求,确定了30项二级指标,确定了“1+3+N”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体系。“1”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生态城智慧城市的“大脑”,让城市会“思考”。“3”是打造“物、数、人”3个承载平台,也就是设施物联平台、数据汇聚平台、用户认证平台,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有了它们不仅城市里各种各样的物能“说话”,物与物能“对话”,物与人之间还能“交流”。“N”是各种智慧应用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人体的各种功能。
 
  三、建设大科学装置,推动研发平台集群和成果应用
 
  广东东莞在建设大科学装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广东在珠三角地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有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DYB)、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等。松山湖科学城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高端人才团队等,正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发展态势。[6]
 
  2020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项目园区占地400亩,大科学装置包括直线加速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靶站谱仪3个部分,其他建筑则是由广东省和东莞市出资建设的辅助装置区。中子源工程建设费用约23亿元,除了国家投资的18.7亿元建设主装置区外,广东和东莞两级政府共投资5亿元建设辅助装置区,同时配套建设“中子源路”,连同为园区征地1000亩,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累计投入12.4亿元。近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与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子谱仪,还和东莞市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协议,推动硼中子俘获疗法在该院落地转化。
 
  四、补齐创新要素,地方提供全方位支撑
 
  广东东莞、广东佛山和江苏太仓在补齐创新要素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广东东莞的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463平方公里,凭借地缘位置、产业配套、城市环境等优势,逐渐成为深圳产业和研发转移的首选地之一。2015年起,华为公司投资100亿元在松山湖建设研发园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这个研发园区采用的是欧洲经典建筑风格,有12个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群。一条红色的轻轨电车在研发园区内穿梭运行,将12栋欧式建筑连接起来,每天运送在这里工作的研发人员。
 
  广东佛山的中德工业服务区刚开始起步时,就是利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这个会议展览平台,同德国的会展公司和行业协会进行对接,进而吸引德国企业在佛山投资布局。2012年,广东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写入中德两国促进双向投资的联合声明,探索形成了国际合作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标准的对德合作路径。2016年4月,由佛山发起成立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在德国汉诺威宣布成立,成立之时有18个成员城市。随着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单位不断增多,其上线运营的联盟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覆盖双方各市数百家主要产业园区、近千家核心企业,成为中德地方合作的典范。中德工业服务区正在加快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三龙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等重点产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佛山机器人学院、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孵化中心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更多优质项目在佛山布局落地。
 
  江苏太仓聚集了约300家德国企业,德国企业呈现“三多三少”特点:核心技术多、隐形冠军多、亩均产出多,粗放经营少、企业用工少、能源消耗少。自2001年起,太仓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了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生、研究生的系列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在太仓的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谓“双元制”模式,就是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双元制”的主要特点是两种培训机构(企业+职业学校),两种培训身份(企业学徒+职校学生),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理论教学)。
 
  五、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广东佛山在培育主导产业方面的探索最具代表性,已形成以家用电器、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制造等十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和规模骨干企业,聚集了众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大批上下游集群产业,如陶瓷、家电、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家具、机械装备、家居用品、塑料、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佛山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数码光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本栏编辑:刘光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06):4-11.
 
  [2]李强,余吉安.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比较与借鉴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06):113-116.
 
  [3]靳美珠,邓小文,周滨,等.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385-387.
 
  [4]马晓虹,吕红亮,苗楠,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优化升级与动态更新——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2.0版为例[J].规划师,2019(11):57-62.
 
  [5]周国华,葛铜岗,尚巍,等.中新天津生态城甘露溪公园海绵建设与运行总结[J].中国给水排水,2020(24):134-139.
 
  [6]冉雪梅,罗晓燕.由“园”到“城”松山湖科学城再启新征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1-05-03(005).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