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胡明哲岩彩绘画艺术的“无我”时期

摘要:胡明哲每一阶段的创作都真实地记录了存在于动荡时代之中的一个艺术家真实的心理轨迹和语言轨迹。她2000年后绘画风格变化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她创作的最主要动机是针对自身;二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其每个阶段的人生感悟都截然不同;三是创作引导其越发关注材质本体的语言意义。

关键词:胡明哲;岩彩;“无我”

新世纪伴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混杂,矛盾错综,信仰危机,价值失衡等,对于“生存真相”迟到的觉悟,使我终于开始质疑自己一贯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否只是空洞和虚无?或许是对龌龊的人性产生深深的失望,对喧嚣的世俗产生了本能背离,我的创作不知不觉转向抽象领域。[1]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艺术家,语言方式转变的动因都源于真实意境中的真实感受,源于思想观念的内在变化。[2]此时,胡明哲的岩彩画创作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胡明哲的艺术理念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

一、“无我”观念的形成

2011年,胡明哲在中国美术馆做《微尘》个展时,将其创作历程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3个阶段。其中赴日本留学是她个人艺术创作重要的里程碑,留学日本使她的绘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日本留学前,她的绘画方式主要是以线造型和具象表意;留学日本,绘画方式逐渐进入图形、色彩、材质表意的形式本体直接表意的语言方式阶段。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绘画的现代变革历程对她产生巨大的启迪,她曾多次著文论说到:“应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坚定了一个信念: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画家,我的作品一定要脱离古典模式进入现代语境。”[3]加山又造善用金箔,作为曾受业于加山又造门下的胡明哲,她的创作深受加山又造的影响。他的《月光波涛》作品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他高潮的贴金技术。在作品《新叶》中,胡明哲用银箔在画面上随意贴形成了一种偶然性的肌理效果,在此基础上用灰色粗颗粒的岩彩大面积平涂,再以黑色粗颗粒表现泥土的质感,最后画面形成点线面和谐统一的效果。胡明哲这一时期的创作更注重图形、色彩和肌理的视觉心理效果,更注重抽象形式构成的抽象精神意味。

二、岩彩引导她“自然而然”

胡明哲在《物是与人非》访谈中谈到她以前画画是很严谨的,后来认为在作画时保持一种未知的状态,欣赏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偶然形态,利用这些天然形态编织成一个形式结构。她会在创作初始做出创作的立意,在创作过程中观察作品呈现的趋势,再将其进行强化和升华,最后主题得到凸显和明确。她用纤维和岩彩结合制作了一批作品,材料引导她的创作和生活开始追求一种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状态。她以“微尘”作为世界观,在深入接触大自然后,意识到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她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尊重绘画材料。胡明哲说到:“岩彩是沙子一样的自然物质,不擅长具象表意。”尊重自然绘画材料使她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她的境界和视野产生极大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创作出抽象的作品。

这一阶段的创作回归岩彩材质和自我的本质属性,追求个人最真实的感悟和最真实的表达,用到的材质大部分源于大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是对艺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的过程。如作品《都市沧桑》,表现了废弃工业区门口丢弃的大铁板,其中使用了个人采集的红色、绿色天然土,材料的选择和她表达的主题十分吻合。胡明哲多次外出采集不同地区的砂岩,并用它们来进行创作。她提出“微尘”的世界观,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过是一粒微尘,生命短暂而卑微,她将个人抽离出来,开始欣赏所有的痕迹,静观其变,任由事物自然发生,自己生长。同时,她以艺术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创作,如作品《都市幻影-浮光》,作者利用美术馆现有的柱子,通过制作大理石假墙围和布置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的都市场景;观众仿佛置身其中,边走边从不同形状的巨大窗子里观看都市建筑的玻璃幕墙。当前,都市化是中国典型的时代特征,周遭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的消解和人内心价值理念的迷失,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显得既荒诞又美好。作者通过高大建筑和玻璃幕墙,使观众仿佛置身与北京都市的大街上,随着车流和光线的变化,玻璃幕墙上的幻影也在不断变化、扭曲着,既华丽又虚幻。

胡明哲近年的创作更趋于直接与单纯,色彩使用更加自由,具有较强的现代感。在审美上她追求单纯、寂静、复杂和动荡,很多作品都是很生活化的题材,在画面上她追求整体构成的智慧性、心理的开放性、对画面的“破坏性”。如作品《角落》、《几》、《葡萄》等,画面中物品的取材都是生活中最自然,最能直观反映出其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角落》这一作品中,她选取了画室的一角,书籍、笔和台灯,以及书桌旁边的椅子,这些物品既自然又朴实,画面中整体色调为暖黄,一种静谧和温馨的感受扑面而来。

三、胡明哲对岩彩未来的期许

岩彩画的出现刷新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看法和观念,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岩彩绘画还未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岩彩绘画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胡明哲在《物是人非》访谈中提到,岩彩绘画有着自身的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足以成立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系统的体系才能使岩彩绘画艺术得到独立、健康的发展。如果不经历本科四年的培养,从基础到创作,很难出现令人震撼和优秀的岩彩绘画作品。岩彩绘画未来的发展道路崎岖漫长,将其纳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胡明哲的心愿,她也为之在持之以恒的奋斗。近两年岩彩绘画的群体在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被岩彩材质呈现出的质感所吸引,我相信岩彩绘画走上高等教育之路,会成为广大岩彩爱好者的福音,而这需要所有喜爱岩彩绘画的艺术者门共同为之努力。

四、总结

通过梳理胡明哲“无我”时期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绘画方式转变成因,可以了解到她无疑是在岩彩画创作群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位先行者,她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为岩彩绘画在国内的推广做出了显著贡献,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也给当代青年岩彩画家以诸多启示。

注释:

[1]王伯勋.存在与转换——访谈中央美术学院胡明哲教授[J].美术,2008(03):58-63+142.

[2]纳禾雅.岩彩与微尘—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胡明哲访谈[J].中国艺术,2009(01):81.

[3]李珊.新时期中国工笔画色彩观的转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61.

参考文献:

[1]纳禾雅.岩彩与微尘——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胡明哲访谈[J].中国艺术,2009(01):73-91.

[2]蒲娟.胡明哲岩彩静物画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伯勋.存在与转换——访谈中央美术学院胡明哲教授[J].美术,2008(03):58-63+14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