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述论

摘要:历史悠久的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是迄今为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传承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大舞种,为正确研究它的历史渊源、舞种命名、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提供了宝贵的活资源。这个舞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价值,应搞好它的传承发展工作。

关键词:舞种;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字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引言

为了传承发展好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文化,让所有热爱这个舞蹈文化的人们,对其特有地位、重要价值有正确的了解,特作以下述论。

一、澜沧县拉祜族历史悠久,葫芦笙舞蹈文化底蕴深厚

澜沧县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古代拉祜族属羌人族系,从青藏高原南下而来,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散居在澜沧江两岸。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该县是云南省县份面积第二大县、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传统大型的拉祜族葫芦笙舞蹈,就是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发展着。

澜沧县拉祜民族中流传着葫芦繁衍人类的古老神话:至高无上的厄莎神,创造了日月天地,创造了生养人类的葫芦籽,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走出来,繁衍了人类,孕育出勤劳勇敢的拉祜民族。流传着制作葫芦笙的古老传说:在拉祜山寨有一对老夫妇,五个儿女在外谋生难得团圆。老夫妇砍来竹子,做成五支竹管,在竹管底端削出簧片,用嘴一吹便发出音响。又选了一个葫芦,掏出里面籽粒,将五根竹管插在葫芦里,嘴含葫芦把一吹就吹出了悠扬的音声。五个儿女在远方听到音声,便奔回家中。葫芦笙就在拉祜族中世代流传。

从此,澜沧县拉祜民族有了葫芦崇拜,有了葫芦笙,有了葫芦笙音乐,有了葫芦笙舞蹈,有了歌山舞海的葫芦文化节。

二、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乐器和葫芦笙舞蹈,史书记载和文物佐证年代一样悠久,但舞名却记载成个芦笙舞

葫芦笙乐器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年代久远。唐代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南宋齐治平《桂海虞衡志校補》载:“葫芦笙两江峒中乐”。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载:葫芦笙拉祜语称“诺”、“诺果筚”。1957年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铜葫芦笙,据测定均属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遗物,有5管、6管、7管三种,它与彝、拉祜等族今日流行的葫芦笙近似。以上文物和史书记载说明,葫芦笙乐器在澜沧县拉祜民族中的存在历史悠久。

葫芦笙和芦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载:葫芦笙以葫芦为笙斗,插四至七根长短不一的笙苗,用蜡固定而成。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鸣筒几部分构成。两种乐器用材结构完全不同,不能记载成是一种乐器。

葫芦笙舞蹈和芦笙舞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舞种。葫芦笙舞蹈以跺步、正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芦笙舞蹈以走、移、跨、立、踢、勾、翻等为主要动作特点;两种舞蹈完全是不同跳法,不能记载成是一种舞蹈。

出土文物对葫芦笙舞蹈可以佐证。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西汉“八八乐舞俑”青铜器,上面4人演奏乐器,4人作舞蹈动作,奏乐4人中,1人击鼓,3人吹葫芦笙;唐朝时的南诏古都巍山,有一幅清代巍宝山文龙亭《松下踏歌图》壁画,在一棵苍松下有34个男女围圈而跳,圈内1人吹笛,2人吹葫芦笙,3人在圈外。澜沧县拉祜族吹跳葫芦笙舞蹈中仍保留着“围圈”、“携手”、“顿足”等古老场面、动作和出土文物是相吻合的,说明该县的葫芦笙舞蹈和葫芦笙乐器历史是一样悠久。

葫芦笙舞在史书和现代有着很多不明确的记载。把葫芦笙舞记载成“笙舞”和“芦笙舞”,这两种记载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人在对葫芦笙舞名的记载时,前面省了“葫芦”和省了“葫”,是对这个舞名的简记。现代人记载题目是芦笙舞,正文是葫芦笙舞,或在一篇文章里上段记载是芦笙舞,下段记载是葫芦笙舞,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对葫芦笙舞名也想这样记、也想那样记,是对这个舞名的混记。吹着葫芦笙跳着葫芦笙舞硬是称、记成是芦笙舞,是对这个舞名的不确切称、不确切记,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葫芦文化悠久的澜沧拉祜族县,吹着葫芦笙跳着葫芦笙舞硬是称、记成是芦笙舞,与该舞蹈名称史书记载不够明确,后人理解不够准确息息相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前人,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对历史负责,将这一问题研究清楚做出正确的定论。

三、要搞好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的证名、命名、扬名工作

根据以上史书记载和文物佐证,无可辩驳的需要给拉祜族葫芦笙舞蹈证名、命名、扬名。

证名:就是证明拉祜族芦笙舞确实就是葫芦笙舞。这对于传承发展该舞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民族的舞种名不符实,会混淆视听,唤不起本应有的美好联想;一个民族的舞种名不正,言起来就十分的不顺当,使精神上得不到应有的鞭策和鼓励;一个民族的舞种言不顺,就会别别妞妞,使凝聚人心和力量受到影响,给做这个舞种的工作带来障碍。

命名:就是把原来的拉祜族芦笙舞更名,命名为现在的拉祜族葫芦笙舞,世代传扬它的美名。

扬名:就是把更改、命名好的拉祜族葫芦笙舞名加以大力的宣讲传播。要利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其得到本族、它族和各级政府的认可,从此名正言顺的统称该舞蹈的新名。

搞好拉祜族葫芦笙舞蹈的证名、命名、扬名工作。具体可由澜沧拉祜族县政府牵头,邀请县、市、省、国家有关学者和专家对拉祜族葫芦笙舞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把研究成果上报该县人民政府作出证明决定,再上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批准,同意证名、更名、命名。根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意见,将拉祜族芦笙舞名更改、命名为拉祜族葫芦笙舞名的通知,下发各个乡镇村社。同时将那些写着芦笙舞名字的公司、团体、传承点牌匾等一律更名。有该族的县份也要同时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四、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各级政府重视,传承广泛发展兴旺

澜沧县葫芦笙舞在全县各乡镇的拉祜族男女老少中广为传跳。县政府重视拉祜族葫芦笙舞,多次拨款,组织安排文化部门收集整理研究,出版有关书籍。2008年6月7日,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当地流传有130多个。2015年到2016年间,经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两次采录,拍摄到舞蹈83个。可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祭祀舞、第二种是劳动舞、第三种是生活舞、第四种是动物舞、第五种是嘎调子舞。葫芦笙舞在各种节日和平时健身吹跳,农历八月十五和春节时在家庭内吹跳,还成为中小学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葫芦笙舞已成为澜沧县拉祜族群众一个大众的民族民间吹跳歌舞。现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传承人18人。有多个传承活动室、活动点。该舞蹈有的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二等奖;省、市、县演出比赛也多次获奖;还参加国内外各种演出活动。

五、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传承艺人优秀、传承体系完备、传承创新发展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世代都有优秀的传承人。其中较为优秀的是李增保和李石开。了解、总结、推广、学习他们的吹跳技术和做法,对传承发展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有着重要的作用。

87岁的李增保,是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国家级传承人。能熟练吹跳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83个,并有创新发展;能演唱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迁徙史《根古》等民间歌曲;吹跳的拉祜族葫芦笙舞蹈编入该县《拉祜民族舞蹈》;演奏的拉祜族葫芦笙舞蹈被录为教学光碟;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师、荣获中国非遗传承人“薪传奖”。

53岁的李石开,是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省级传承人。能熟练吹跳葫芦笙舞蹈83个,并有创新发展。会唱拉祜族创世诗《牡帕密帕》,曾参加普洱市原生态歌舞比赛,唱《牡帕密帕》片段获一等奖,吹跳葫芦笙舞获二等奖。全家人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才艺大比拼,夺得冠军;获邀到上海等地演出及录制节目;儿子曾获邀到日本大阪表演。李石开受聘于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民族乐舞指导教师;牵头成立了“亚厄艺术团”,并任团长;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的传承体系完备。有市级传承人14个,省级传承人3个,国家级传承人1个。传承面广,涉及全县20个乡镇和拉祜族村寨。该舞的传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传承中有创新,传承中有发展。较为突出的是李增保和李石开在动物舞蹈方面已加进了创作性的表演和动作,极大的增强了该舞的艺术性。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将象脚鼓、铓锣、镲打击乐融入舞蹈中,增强了舞蹈的音乐效果,增添了舞蹈的民族团结与欢乐。

六、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葫芦笙舞蹈音乐、葫芦笙舞蹈服饰、葫芦笙乐器制作有着浓郁的民间艺术特点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具有原始古朴、动作形象、幽默细腻、舞步丰富、表演生动的艺术特点。吹葫芦笙的人在里圈以跺步为主,连接蹉步、蹲步、跪步、点步、铲步、蹬步等动作,融合身段手势、面部表演贯穿始终。群众性舞蹈在外圈以拉手、甩手、转圈、横移、跺脚等舞步欢跳始终。吹跳葫芦笙舞时,男子每人持一葫芦笙围圈逆时针方向舞进,女子牵手在外围而舞;吹跳当头的为领舞,领什么舞,后边吹跳什么舞,群众跳相应的舞;有单人、双人多人技巧配合的吹跳。该舞在祭祀和庆典中,按程序吹跳完所有舞;婚丧娱乐中不跳祭祀舞,其余舞都可组合吹跳。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音乐,节奏是四二节拍,跺步落在弱拍上,乐句结尾强弱倒置,乐曲和声伴奏进行,形成了古老简洁、强弱倒置的民间舞乐的显著特点。采集到的83首乐曲,属于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调试。乐曲徵调式多,角调式、宫调式和商调式次之。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服饰,以黑色为主,民族装饰五颜六色,具有浓郁的民间服饰特点。衣服黑色底布、配以耀眼的银泡、红白绿蓝彩线和色布图案,佩戴红白丝线挂包,男女如此。只是男戴瓜形小帽,穿镶葫芦图案、无领开襟上衣和宽大长裤,或穿白色长袖衬衣、黑色短褂。有的妇女穿红白蓝三色为主的窄袖短衫和长筒裙,头戴装饰的黑布包头、披肩;有的妇女穿红黄绿三色为主的开岔黑布长袍和大的长裤,头缠装饰的黑布包头、白色毛巾;有的妇女头饰用葫芦插在头上做装饰;整个服饰多样式发展,给人以美感。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制作,都是五管葫芦笙。用葫芦作腔体、用竹子做笙管和簧片;笙管长短、葫芦大小不同,做成低音、中音、高音葫芦笙;为了便于吹跳,在吹嘴上大都接一根塑料吹管;民间现有不少的拉祜人制作葫芦笙,形成了该族古老独特的葫芦笙制作文化。

七、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在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经济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对于弘扬民族的精神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于继承发展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兴旺、精品的走向世界,对于接待旅游演出收入的逐年增多以及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难得可贵之处在于:舞蹈既有精品,又有大众可娱。精品可上中央电台、国内外舞台;大众可娱便于大众观赏和参与,成为全民性舞蹈活动世代传承的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舞种。

八、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的传承发展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足,各届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投入,建好传承房屋、活动场地;要办好葫芦文化节,搞好该舞种的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和命名,搞好传承比赛、表彰奖励、资助扶持、培养国家级青年传承人等工作。各级传承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传承水平和增强传承的自觉性;要努力把艺术水平高的舞蹈学到手,进行重点传承;在全面继承该舞种的基础上,传承中要敢于和善于创新,使精品的舞蹈不断涌现,丰富发展传承内容,使该舞蹈富有生机活力,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结语

澜沧县各级政府只要一如既往的加强领导,搞好传承发展的各项工作;各级传承人只要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和自觉性,在继承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一个有精品的、大众的澜沧县拉祜族葫芦笙舞蹈,就能世代传承、创新发展,跳出大山,跳向中国,跳向世界,舞韵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袁炳昌、毛继增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第123页葫芦笙部分。

[2]南宋齐治平著《桂海虞衡志校》第14页志器部分。

[3]南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卷七第148页徭乐器部分。

[4]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编的《云南民族舞蹈论文集》中熊永忠撰写的《云南葫芦笙舞源流考》文章。

[5]《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文物部分第29页《松下踏歌图》部分。

[6]澜沧县《拉祜族芦笙舞项目综合概述》全文。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