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由肢体艺术浅谈泥塑等非遗的创新发展形式

摘要:泥塑文明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手艺技术中的一朵奇葩。而今科学文化技术发展迅猛,传统的农耕文明却日渐萎缩,与此同时传统泥塑手艺也逐步走到了濒临失传的边沿。面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更新传承发展的形式,与肢体艺术、文化市场相结合,加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度。

关键词:泥塑艺术;肢体艺术;创新;非遗

作者简介:何芷萱;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泥塑文化的简介

1.1泥塑的发展历程

泥塑文明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中国众多的传统民间文化相生相伴,同时植根于我国的农耕文化之中。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古老而珍贵的泥塑艺术品,这些都可以证实中国泥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两汉之后,随着道教和佛教成为当时流行的主要宗教,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一时兴盛起来,瞬间增加了大大小小泥塑偶像的需求数量,直接推动了泥塑艺术的高度发展2。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时期。宋元之后,历经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经久不衰。1.2泥塑的广于流传的因素泥塑的制作成本低,花费功夫少,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呈现形式,它的出现也常常会和节令、祭祀、风俗等联系在一起——《礼记·月令·季冬元月》云:“令有司。大难(即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大傩”即古代属于国家级举办的驱逐疫鬼的祭仪,“旁磔”即四方之门都宰牲以驱除阴气。南宋杭州也有“鞭春”仪式,即在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札牛鞭,在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这就称之为“打春”3

2、肢体艺术与泥塑的碰撞和融合

其实肢体行动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的日常动作,而肢体艺术大部分人却难以做到。所谓肢体艺术就是泛指在人体上或以人体为表达的艺术,最常见的就是舞蹈这一艺术呈现形式,其中包含了动作、手势以及情感的表达。肢体艺术与肢体最常见的差异就是普通的肢体行动无关乎美感,而肢体艺术的“美”是一种人类抽象意志的实际体现,通过舞蹈动作可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产生认同和理解,从而完成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当今科学文化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传统的农耕文明却日渐萎缩,乡土传统文化艺术如今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巨大困惑,与此同时传统泥塑手艺也逐步走到了濒临失传的边沿,小型舞剧《泥人》的创作者大致就是以此为契机而展开的一场情感细腻的表达。编者选择将传统泥塑手艺与舞蹈这一肢体艺术相结合,发觉了泥塑手艺的肢体艺术化形式,将日常的泥塑技能手法夸张化,编排了一部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该舞剧是以舞蹈和戏剧为载体,诠释了我国民间传统“泥塑”艺术的传承理念,同时也阐述了当代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以及金钱、名利,以至于忽略了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感日益减退的现状,当然在故事情节上,青年一代在历经世俗的浮华之后还是选择了本真的美好。

2.1肢体艺术在舞剧《泥人》中的动作细节表达

传统泥塑技能手法包含揉、搓、捏、剪、压等技巧,其实对于一个泥人作品的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创作者那灵巧的双手,仅仅借用木签这一简单工具就可以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小型舞剧《泥人》老艺人的舞蹈动作中一直在不断重复着拇指对泥人上下推弄的动作,这一手部动作将泥塑技能手法中的“捏”进行了舞蹈艺术化,同时编导在这一动作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发展变化,巧妙地运用了同调、镜像的表演方式在老艺人与小女孩的双人舞段,这一长达两分钟的舞段中无一动作是脱离了“捏”这个动作本身的,包括在整个舞剧表演情绪高潮的时段,右手划扣于左手之上,双手保持空心状态也高度还原了传统泥塑手法“压”这一动作。舞剧对传统泥塑手法技能艺术化原型地不断重复,使人对传统手法技能深铭肺腑,加之舞蹈演员极具带入性的表演,一次次重击着观者的心灵。

整个舞剧都是依靠泥巴“软”“粘”“韧”等特性而寻找的动作语言,加之土黄色服饰的衬托,将一个个“泥人”作品活灵活现。老艺人与小女孩的深情演绎传递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这部中小型舞剧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展示了中国舞剧拥有深刻含义的独特魅力。

3、非遗的创新发展形式

泥塑文明是我国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泥塑技能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方式为例,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其他需要身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3.1与肢体艺术的融合

都说舞蹈动作是最直击人心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人生活状态表达的最有效途径,我们何不准确地利用这一点优势来为我国那些需要身口相传的“活”文化再尽一份力?新一代的舞蹈创作者更应该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动态技能细节,寻找非遗技能动作和舞蹈动作的共通点,将技能细节巧妙地融入舞蹈中,增强观看者的代入感,深化动作技能在观者脑海中的印象遗存,强化舞蹈与生活的贴近性,同时要求舞蹈表演者于训练时做到“略形传神、以神领形”的表演状态,投入真实的情感寄托,使观众内心与演员、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会使作品通过大众良好的口碑,促进近一步的宣传与推广,伴随着观者人数的累计,将促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而合理地利用舞蹈的肢体艺术表现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进行推广与传承。

3.2利用文化市场,抓准大众所需

随着科技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也逐步加强,所以非遗走进生活将是当下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我们在呼吁大家保护非遗的同时并不能只靠大家对传统技能的刻板学习、接受,更应该要时刻关注时代和科技发展趋势,要跳出原有思维,拥抱现在的科技、商业模式、传播路径等,以泥塑手艺为例,让泥塑艺术不仅仅是再局限于传统手工业,它更应该突破刻板的行业限制以及区域的限制,创新出能够满足当代社会需求以及大众的精神需求最新产物。其实现在很多游戏、动漫等手办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据了解这些产品的价格都并不是十分亲民,泥塑艺术可以将这些归为自己的生产门类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精细自己的手艺技能,同时避免过度包装,恶意抬高价格等手段,将会进一步扩宽自身的发展方向。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载体,非遗的传承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非遗也并不是指即将“死去”的历史,它更需要的是活态的传承,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小心翼翼地守护,更在于创新发展形式,进一步宣传与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甚至参与学习,才能促使非遗“长生不老”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浅谈传统泥塑文化的传承》J]《神州》2018年11期

[2]陶复元《泥塑的恢弘魅力》[J]《科学之友》2011年28期

[3]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泥塑》[M]《雕塑艺术》远方出版2009-02-0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