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浅谈地域文化对藏式建筑立面构成的影响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藏式民居、建筑、公共空间,采集藏式建筑元素信息,借以本人在学校所学知识分析藏式建筑各元素、形成过程,及其各个构件在藏式建筑执行功能时所起作用。

关键词:藏式建筑;藏式住宅;建筑学;

作者简介:王鹏基;西藏大学

Abstract:By visiting and investigating Tibetan dwellings,buildings and public spaces,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elements of Tibetan architec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Tibetan architecture and the role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ibetan architecture.

Key words:Tibetan architecture;Tibetan residence;Architecture

导论

藏式建筑,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名词,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来抵挡天然灾祸,并保存劳动成果、休养生息、抚养子女,以及利用它来进行劳动生产和从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藏式建筑,顾名思义凝结了藏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的积攒的智慧和文化,它有着独特的构造和结构,这些构件是藏族同胞的完美适应高原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

藏式建筑,有着独特的魅力,外表上纯朴、自然、粗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结构坚固稳定,建筑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丰富,建筑装饰艺术集自然、习俗和信仰为一体的综合体现,它的整体色彩丰富,以大色块为主,简洁明快,更是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基于这些特点的体现形式,藏式建筑大致可分为七类:地穴;半地穴建筑;古堡式建筑;宫殿建筑;寺院建筑;庄园建筑;西藏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组成这种种类型的建筑,与藏式基本元素密不可分,1、墙体收分;2、边玛墙;3、阿嘎土;4、手抓墙;5、藏式壁画及花纹;6、三面开窗一面做墙,藏窗;7、白色、黑色、黄色与红色杂糅等等这些无一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一栋栋藏式建筑屹立在了青藏高原上熠熠生辉。

1.墙体收分

那些慕名前来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游客,当他们以不同方式来到青藏高原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倾斜的墙体,斜墙,可能他们会惊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不得不得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便是藏式建筑第一个特色,墙体收分,收分一般为5°,随着建筑整体高度改变而改变,而这些完全充溢着智慧,首先降低重心,使建筑整体中心下移,维稳;其次,由于部分藏区可能经常遭遇地震,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增大墙底底部截面,提高抗剪;再者,內直外斜,不影响使用,人们可以舒适的在室内布置家具及正常使用;最后,这些下粗上细的外部空间造型给人以视觉的稳重。

墙体

2.边玛墙

藏式传统建筑都拥有一个特殊,却又取材简单的边玛墙,这里便展现出藏式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这种边玛墙边玛墙是采集边玛草的枝干,第一步去皮;第二步晒干;第三步染色;最后切成30公分长短,用牛皮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的。用边玛草修筑边玛墙的时候,先把捆扎好的边玛树枝铺一层,再上加一层黏土夯实,这样重复砌筑,这个过程中,需一遍遍用石头砸平这些枝干的截面,涂料,反复这些工序,来缩小枝条间的缝隙,使得外观愈加充实,到了顶部还要进行防水技术处理,墙体基本修筑完成后,在墙面上涂一层褐红色的颜料,边玛墙就这样形成了。边玛墙的质地轻盈,减轻了下部墙体的荷载,顺便兼顾防盗的功能,更为藏式建筑增添添上了一丝丝韵味。

边玛墙

3.阿嘎土

屋顶,以及女儿墙是决定建筑防水,防寒,保暖,隔热的最重要因素,而它遍布在整体藏式建筑的顶部,以及屋面。它即是阿嘎土,它的采集也是就地取材,但是采集阿嘎土时必然会或多或少的破坏山体环境,朴实的人们会在采集完之后,默默为那些被伤害的圣灵祈祷,阿嘎土刚被采集下来时是大型块状。用手工或者器具震碎后按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粗糙的石土,形体较小于拳头;第二种类型为中等石土,比鸡蛋小;第三种类型为砾土,与蚕豆大小相同。阿嘎土在打碎这个过程中不时呈现的粉状细土可用作于墙面的打光和佛像雕塑建筑的材料。而就是这简单的材料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组成了楼层,屋顶,以及女儿墙的顶部,楼面及屋顶阿嘎土做法为先铺设椽子木,在其上部放置树枝或者模板,加垫鹅卵石,填以黄土或粘土,放置粗阿嘎土找平,以细阿嘎土填补凹陷,抹清油保证整体色泽及光滑程度。这便构成了屋顶及楼面,而在藏式建筑修补的过程中,人们会确定攀登屋面的人数,然后用走动的方式夯实屋面。除此之外,女儿墙的顶部也有阿嘎土的踪迹,我曾有幸目睹过夯实女儿墙顶部的全部过程,顶部的构造分为三层,青石板,黄土或粘土,阿嘎土。在女儿墙基础构造上铺设完青石板后,用黄土或者粘土充当内部材料,继而用阿嘎土覆盖黄土找坡,使其形成拱形外观,最后加以清油外饰。此处阿嘎土亦需要夯实,工作人员会用扁平且有把手的木制结构夯实,夯实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直接用工具夯实;接着,在其凹凸有痕迹的外表蒙上一层纱布,也可是袋子,拍实表面,这个过程中时而用水湿润,保证阿嘎土密实程度;最后,用手敷以清油,保证外部成色及光滑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唱歌曲“阿协”来缓解疲惫乏味的氛围,也算是一种色彩了[1]

阿嘎土

4.手抓墙

可能来西藏旅游的游客会对藏式建筑上的一圈圈纹路抱有疑惑,其实这也是该地区建筑的特色,这种墙体名叫手抓墙,工序极其简单,是为大多用手或者极少部分使用工具做出的刮痕,节省了物力财力,而它的作用也及其重要,为了防止雨水或者积雪,直接滑落至墙体,腐蚀墙体根部甚至形成水域侵蚀地基。而这个所谓的花纹,便可将雨水或者积雪融化形成的积水直接滴落在墙体以外的地面。这些增加了藏式建筑纹路的种类,而藏式建筑的纹路和壁画大多来源于藏族悠久的历史,这些花纹和壁画,或出自与历史,或直接体现历史,这也是其他类型建筑无法替代的部分。

手抓墙

5.藏式壁画及花纹

古人为了增大建筑使用面积,便要增大房屋的开间和进深,而迎面而来的便是采光和取暖,古代没有可用于照明的日光灯,更没有可避免火灾而采暖的设施,这些便成为了令人纠结的原因,好在,古人拥有智慧,而这些智慧也是现代人不可轻易想象到的,古人在建筑的屋顶部分做了天窗,天窗可能很普通,而藏式三面开窗一面做墙的特殊构造则完美的升华了天窗的原有功能,集采暖,通风,采光,防震与一身,这个构造南,东,西三面开窗做到早中晚通风、采暖和采光,北面做墙,减弱了四边形不稳定功能,而该墙体从底部伸至屋顶,更加加强了构件抗震性能,顺便起到部分隔绝视线的功能,不禁为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6.藏窗

窗户,是所有建筑无法减免的构件,兼顾通风,采光,美观的功能。藏窗,别具一格的窗样式,窗套,窗台,窗楣,每一个普通的构件,却做出了极具地区特色的风格。窗套,用建筑灰料涂抹,宽大,厚实,使得整个建筑协调,浑然一体,有艺术的美感。窗台,下部本来厚实的窗台,被代之以木板,减轻了下部的荷载,保证整个建筑长久使用。窗楣,椽木上搭以青石板后增设灰层,凸显藏式风格。

藏窗

7.藏式色彩

色彩,即文化色彩,藏区佛教文化盛行,而藏式寺庙多以黄色,黑色,白色,红色著之。各种颜色杂糅,形成了宗教寺庙风格,而深受其影响,大多民用建筑效仿其做法,更为建筑增添了一笔神秘的色彩[2]

结论

上述多种元素,都成为了藏式建筑调色板上的待用色,它们一起书写了建筑色彩,成为了藏式建筑的构成要素,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是在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而成,为藏族人民的居住及使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促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式建筑。使得藏式建筑承载着西藏地域文化,向世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时代在进步,人类在繁衍,文化在传承,而藏式建筑亦是屹立在世界建筑丛中璀璨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7-109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85-18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