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性别符号的构建 ——读肖恩·尼克松《展示男人味》

作者简介:黄学佳;四川美术学院

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英国伯明翰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当代文化批评及美学学派,该学派关注大众文化,关注青少年亚文化,把性别、年龄、种族等更多的文化政治因素纳入到研究当中,其研究重点和法兰克福学派相似。但是,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理论的指导性的信赖,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研究本身也是文化现象,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创造,因而,研究文化的重点是去理解体现文化的各种符号,理解器具、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等符号的表征意义,理解意义的创造、交往和解释。

伯明翰学派等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认为,文化是难以定义的,文化不是一组事物、一个过程或者一组实践,它是组织和规范社会实践影响我们行为从而产生的真实的后果。他在自己编著的出版物《表征》中详细论证了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收录了关于文化研究的五个专题,其中,肖恩·尼克松的《展示男人味》注意到广告业、杂志业和消费产业中新构建的性别特征,从消费文化的影响的角度切入到文化研究,探究了消费者是如何被特定的表征实践所吸引或者暗含的问题。

李维·斯特劳斯的“501”牛仔裤广告中,体形健美的男模特穿着牛仔裤从浴缸中缓缓起身;哲非班利的“灰色法兰绒”香水广告中也选用了胳臂和胸肌发达的模特,露出光裸的3/4身体和精心梳理的头发,避开观者的视线。尼克松从80年代的几则广告引入,探索新的男人味视觉编码。尼克松认为,这一类“新男性”的意象自80年代中期开始滋蔓,广告中的男人的身体在公开引诱人们充满欲望地观看,男性消费市场逐渐有了“新男人”符号的在场。

要分析“新男人”这个符号,首先要概念化“男人味”,在过去的二十年,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以男人味为主导的形式是排他的,也就是说,男人味的主导定义对女人在公共空间和私人世界里与男人的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具体来说,1985年,梅特卡夫和汉弗莱斯所著的《男人性态》就用“侵犯、竞争、情感上的不称职和冷漠”来形容男人味。男人们开始对这种批判进行反思,他们在情感上是恐惧、焦虑和痛苦的,而这些情绪又根源于与父亲的糟糕关系和情感上的疏远。概括来讲,男人味,一方面被看作是男人对女人的主导,另一方面,强调了男人味对男人的负担。当然,男人味不是固定的、单一的范畴,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自然物质的本质定义,而是某一既定历史瞬间里的某些属性、能力、性情和行为方式相关联的文化意义的产物。一方面,我们需要“社会身份”将我们落实到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并组织成一种我们到底是谁的感觉。另一方面,强调各种认同的捏造特性的确会引导我们到那些我们打造或虚构身份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新男人”这一版本的男人味的特定属性,和它是否再生产出了新的男性特权。

那么“新男人”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呢?尼克松列举了三种典型的风格:第一种是黑人街头风格,他们年轻强壮、皮肤微黑、帽子后掀,穿着衬衫和羊毛夹克加厚重靴子,微微撅嘴,忧郁地凝视边框之外,体现出柔意的男孩气和自信果断的男人味;第二种是意大利裔美国人风格,他们有着白色肌肤、强烈的面部特征、鲜明的嘴唇肉感、硬朗的下巴和鼻子,在灰褐色调的底片中,展现粗粝的、显耀的男人味;第三种是保守的英国风格,他们有着苍白皮肤、淡色头发和柔和的脸部轮廓,他们喜欢剪去两侧和背部的头发,将顶部的长头发用发油往后梳,然后穿着三件式套装经典英国男士服装,规整而文雅。这些照片拍摄的风格都预先设定了观者是男性,然后引诱男性观者投身于模特展示的外貌,使观者对模特的认同和从模特形象上面找快感相互作用。

尼克松尝试用福柯的权力话语体系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分析“新男人”形象。福柯认为,个人是被放置在特定的话语当中的,这些话语并不用在你的头脑中将你说动,就能作用于你和处置你,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了话语的规范的。尼克松受此启发,认为权力通过话语的体制而运作,权力在通过特定的视觉符码而构成男人味这一过程中是生产性的,划分了正常或者不正常,健康或者病态,有或者无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分析作用于这些形象的构成中的权力关系,重视“新男人”形象扎根的特定制度实践。就“新男人”这一概念是如何从消费产业作用于观者这一问题,尼克松认为,首先我们要知道,观看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认同、视淫、自恋。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中明确区分了个人进入他周围的物体的外在世界的两种关系:一是力比多(各种性驱力)的投入,通常是对另一个人的投入;二是基于个人和外在的人的相似性,由此产生的以那一个人为榜样的、对自我的塑造的认同。这是两种欲望之间的区分:想要另一个人的那种欲望(对象贯注),成为那一个人的欲望(认同)。这也解释了观者欣赏广告中的模特之后为什么会产生认同感。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还提到,人类迷恋形体,也就是自恋,这种心态也提供了认同机制,而且这种自恋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新男人”形象背后的话语体系是“新男人”符号出现的根本原因,而认同、视淫、自恋的心理让观者能够认同模特并产生快感,所以“新男人”符号在80年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尼克松也自我审视了以上分析的弊端,那就是精神分析和福柯对于身份的阐释是有差异且难以协调的。拉康和福柯关心构成身份的原始过程,也就是文化中的人的因素,而精神分析认为这些过程都是普遍的,是固定的(通过俄狄浦斯秩序)。另外,精神分析太看重性别和性身份的获得,将它看作是身份的基底,则没有充分考虑到身份的其他决定因素,例如阶级等文化政治因素,因此显得太非历史主义了。

表征只能在涉及意义所采用的各种现实的具体形式时,在意指、读出和解释的具体实践时,才能得到恰当的分析,这些实践要求分析各种现实的表象,而符号的意义就在这其中循环。“男人味”已经超过被以生物学固定和给予的含义,通过媒介的表征实践,在社会中增生出不一样的含义。时间流逝,尼克松写下《展示男人味》的时代已经过去,男人味在当下时代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阐释,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个符号背后的权力话语体系,这种再生产,又是否制造了新的特权。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肖恩·尼克松.展示男人味[A].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