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浅析意象解读在《诗经》教学中的作用 ——以《卫风 . 氓》为例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窥意象而运斤”[1],由此可见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涵的意象纷繁复杂,因此通过意象的解读更好地理解《诗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也是其学习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氓》;《诗经》;意象;教学

作者简介:侯志方;河南师范大学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再加上当时社会风貌的特殊性,所以解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诗经》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应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导功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便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而意象解读便是解读《诗经》的有力抓手。

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类似于“借景抒情”,饱含情感的物像自然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点。《氓》是《诗经》中被选入教材最早,并且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依然保留的篇目,由此可见其经典性。《氓》中的意象较多,不乏学者的解读和争论。比如吴万锺认为:“丝”是“思”的双关语,也是该诗的开端。但是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先秦时期并没有“双关”这一修辞手法,这样解读实为不妥。从这一个争论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对文本意象的解读,不能只着眼于本文本身,还要联系众多理论知识。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其中的四个意象。

(一)“桑”和“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和“鸠”是《氓》中最特别的两个意象,皆为鸟木,如果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习,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的顺利展开。

在查阅《象形字典》后得知:“桑”的造字本意为可以养蚕的一种乔木;而“鸠”则是一种喜欢占据他巢的山雀。该诗中,“桑”这个意象比较好理解,但是“鸠”在这里并不是用的其本意,而是一种吃多了桑椹会醉倒的斑鸠。所以才有接下来女主人公劝说其“无食桑葚”,再接着引出“于嗟女兮,无于士耽”。由此可见,此处的“鸠”使用的是其深层的含义,目的是为了引出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充当的是比兴作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比兴”就是达到用“象”的形式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氓》用这两个意象暗指男女爱情婚姻的悲剧。茂盛的桑叶下结满了诱人的桑椹,贪吃的斑鸠最终因为过多采食而醉倒。这正是女主人的一个真实写照,女主人公当年因为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在一种莽撞稚嫩的状态下嫁给男子,从“无与士耽”便可看出女子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而这一不幸的根源便是像“鸠”贪吃桑椹一般贪恋爱情所造成的。

姜和认为《诗经》中的鸟类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审美意象,并且认为“此诗借斑鸠吃桑椹比喻女子沉迷爱情迷失自我,这正是其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上述分析符合主流观点。如果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这两个意象的内在含义以及与诗歌主题的关系,学生对于该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一定会走向深入。但是对于这两个意象的讨论历来比较繁杂,这也从侧面显示其意蕴的丰富性。

(二)“淇”和“岸”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1]“淇”这个意象的特殊性在于在该诗中出现频率最高,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映衬着女主人公不同的阶段处境以及心境。“送子涉淇”对应的是女主人公与男子相知相恋时期,这一时期,两人感情快速升温,是女子“与士耽”的写照,这里的淇水是两人爱情萌发生长的见证者。“淇水汤汤”对应的是女子在嫁于男子之后,女子逐渐感觉到男子不似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女子在为男子的“二三其德”伤心流涕,也发出了“无与士耽”的爱情忠告。最后“淇则有岸”对应的是女子的反思自省,女子在不幸和煎熬中饱尝苦果,用淇水虽然宽广但却有岸来反衬男子行径的荒唐至极,最终发出“亦已焉哉”的感叹!

由此可见,淇水串联了女主人公的整个爱情婚姻,是其爱情婚姻过程的见证者,这首诗就行奔流不息的淇水一般,流淌了数千年,流淌在我们心里。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男子的荒唐绝情,基本都是女子的自述,但是从“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可以侧面衬托出男子的无情冷漠,这使得女子生活在婚姻的苦水之中倍受煎熬。

其实关于这两个物象的讨论历来有很多,如《毛诗正义》指出:“是以淇水、隰水皆有岸,以自拱持起兴,言氓放恣心意,无所拘制”。[2]王力先生认为这是对前句的顺承,是指女子感概淇水和沼泽都有尽头,而自己煎熬的生活却没有尽头。由此可得,上述的分析大致和主流观点相对照。但是对于此意象的讨论并没有终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依然有探索的空间。

如果教师对淇水的解读达到这个层面,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设置问题:如果淇水是一条有颜色的河,联系女子的遭遇和心境,你认为三次淇水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课堂提问改变了以往干枯的讲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更形象有趣,也更有利于激思激疑。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点拨,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深处。最后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性答案:第一次的淇水粉红,代表甜蜜的爱恋;第二次淇水幽黑,代表悲苦的生活;最后的淇水湛蓝,代表女子的决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评价的方式,构建具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3]《诗经》是璀璨的明珠,是基础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经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从作品意象角度切入,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方式。此外,人教版《氓》所在的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注意作品的独创性。意象正是作品情感蕴含最浓烈、最赋有作品特色的地方。综上所述,意象解读对于教师解读《诗经》有理论的依据,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韩泉欣校注.文心雕龙.神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68

[2]王国维著;靳德峻笺证.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56

[3]郑笺、孔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1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姜和.《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以雎鸠、斑鸠、鸳鸯为例[J].名作欣赏,2014,(1):138-139+16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