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连古树福泽四方
在定远县能仁乡绿化村山孙村有一棵古黄连木,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据村里老人回忆,清康熙年间,能仁孙家大山下,孙氏第57世老祖纯良厚德、勤俭持家。他特地在山孙村民组东南方向修建了一座地方小庙,求其保佑村民平安顺泰,同时在庙前栽种了一棵黄连木。
山孙村民组的这棵黄连木古树远离村人,独自生长于葱葱郁郁的农田之中。古树四周庄稼正在生长旺季,稻田齐刷刷平整如碧毯,有些稻苗已经抽出密密麻麻的稻穗,芝麻开出白色的花朵,豆苗田间或冒出一些杂草。
黄连木树干直径约1米,树高约18米,树冠直径约18米。
古树树冠大如巨盘,几乎成完美的圆弧形笼盖四野,周围没有树木,只有这棵古树绿色浓郁,生机勃勃。
树干底部原有一个分枝,早年间有村民在树下堆放稻草麦秆,因不明原因失火造成树干分枝损毁,现已枯萎倒地,因这棵古树有灵,害怕福泽受损,所以没有村民敢把损毁的分枝给去掉,到如今巨大的枯枝还横卧在地上。
古树前的小庙早年间已经损毁,遗迹不复存在。村民对古树却一直敬仰崇拜,认为古树有灵。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世风日下,山孙村民们的生活异常艰难困苦。
有一年大旱,能仁田地主要是沙土田,田地很难保持水份,庄稼几近枯死颗粒无收,许多土井也干涸了,人畜用水陷入绝境,许多人开始拖家带口,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他处。
整个山村树木田野近成赤色,唯独黄连木还是郁郁葱葱为绝望的村民带来一丝凉意。村中几个老人商量古树这时候没有一丝枯黄之意,绝对是古树有灵性,聚集了水源之地。于是老人们带领全村人跪在老黄连木下焚香祈祷,求老树显灵,出具水源,解百姓之难。
祈祷结束后老人命几个青壮年在树旁挖井,挖了几米见方之后,一股清凉的泉水突然喷薄而出,老百姓高兴的狂呼起来,大家又哭又笑,连忙纷纷跪下感谢老黄连木的救命之恩。
山孙村中长老们每日坐在黄连树下,分配村民取水用水,并命村民每家用水灌溉一块度命的口粮田。就这样,山孙村的村民免于流离失所,逃难他乡。从此以后,大家对黄连木这棵老古树更是敬爱有加。
一棵树盘根于一方土地,开枝散叶,经历严寒酷暑,风吹雨打而愈发茁壮。它以无声之坚韧告诫世人,成长必须有风雨浇灌而后坚强,扎根须缓慢而深入,站立才能稳妥高远。
能仁乡山孙村的这棵古树,淳其山孙组之民风,清其山孙组的空气,不仅是山孙组的福佑,更是发展中能仁乡的一张绿色名片。
第二篇张学士与黄连木
得知前来挖掘古树文化,负责看护定远县桑涧镇河西村后赫组张氏祖坟的张师傅,兴致盎然地向我讲述这棵古黄连木的故事。
张氏的祖先在池河边上以摆渡和打渔为生。到了明朝天启年间,池河流域水患不断。有一年夏天,暴雨连续下了一个多月,暴涨的河水把岸边居民的房屋都冲垮了,不少老百姓被翻滚的河水冲进河里一直向下游流去。其它的船只光顾着去捞取飘下来的财物,只有张学士的曾祖父张老太爷一门心思去救人。被救上岸的人基本上都是两手空空、无依无靠,他就找来帮手,在自家住房旁边的空地上,搭起两大间类似于现在大工棚的简易居所,让男人和老人妇女儿童分开居住。就这样,男女老幼近二十条生命得以生还。张老太爷还请人支起两口大铁锅,叮嘱老伴想方设法确保灾民们吃饱肚子。老太太也大方地拿出柜子里的衣物给灾民们穿。直到十天以后洪水退去,灾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张家。不久以后,重建了家园的灾民们陆续带着钱物前来酬谢张老太爷夫妇的救命之恩,老两口总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诚意。
等到张学士的父亲出生后,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努力,家道也比较殷实了,相继从当地买了一些土地。一天夜里,有一位仙人托梦给张学士的父亲,说他的祖父、祖母上次救人积了很厚的功德,等他们去世后,就把他们合葬在某一个地方。两年以后,坟上会长出一棵黄连木,你们家世代要维护好坟墓和树木,那样,张家就可以一直兴旺下去。梦醒以后,张学士的父亲暗暗称奇,原来仙人所说的那个地方,就在自家新买的一块高地上。于是,他就把梦里的情况告诉了祖父和父亲。从此以后,张家老少三代愈发勤勉地去做善事。
五年之后,张学士的曾祖父寿终正寝。遵照仙人的话语,张学士的父亲将祖父安葬在那片土地上。又过了两年,张学士的曾祖母也离开了人世,张学士的父亲就将祖母与祖父合葬在一起。就像仙人梦中所说的一样,两年之后,两位老人的坟顶上果然长出一棵黄连木。
三年之后,张学士出生。五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私塾读书。虽然年幼,张学士却能一点就通、过目不忘,老师和同窗均啧啧称奇、交口称赞。二十出头,他就中了举人。后来官做到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学士谨记曾祖父立下的祖训,不仅对自己的子孙严格要求,还省吃俭用,就像今天很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子一样,无偿资助三位家乡秀才进京考取了功名。
张学士的祖父生前就说过,自己与老伴百年之后就想在九泉之下侍奉父母。为了不影响黄连木的生长,等到父母去世后,张学士的父亲就将他们安葬在那棵黄连木的旁边。
时间过得飞快,等到张学士进京赴任的时候,五十多年的黄连木主干已经有一抱粗了。大树向外伸展的四根主枝连同向上生长的主干,几乎均匀地划分了浓郁的树冠。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张学士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察哈尔、山东、陕西、福建等地担任布政司、学正、盐运使、知县等职务。
虽说张学士和他的儿子们不能经常回老家,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于春秋两季回来祭祖,同时也祭拜老黄连木。
时光荏苒,时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得知老家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身在外地的张氏后人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家乡修建了水泥路。
站在张师傅家的后门望去,三百多年树龄的老黄连木枝繁叶茂,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王军;定远县范岗乡文化广播电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