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楚地刺绣的文化同源性及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湖北红安“绣活”为例

摘要: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以湖北红安绣活为例,对红安绣活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楚地刺绣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楚地刺绣之间的相互联系,挖掘楚地刺绣的文化同源性,同时对其生产性保护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楚地刺绣;红安绣活;同源性

作者简介:赵婧雯,余孟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一、楚地刺绣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特征

楚地刺绣文化包括汉绣、红安绣活、阳新布贴、黄梅挑花四种,它们之间在文化特征、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总而言之,楚地刺绣是楚文明鼎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荆楚大地的文化瑰宝,它们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为民间刺绣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丰厚宝贵的资源。

汉绣是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以楚绣为基础,处处呈现出楚文化的韵味。它在视觉上的设计特色是“花无正果,热闹为先”,颜色大胆浓艳、对比强烈,喜用红黑两色,纹样的装饰价值极高,构图形式多样,技法灵活多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红安绣活是湖北红安县的一门民间艺术,受楚文化的影响,图案生动有趣,颜色对比强烈,构图自由饱满,行针疏密有致,表现着独特的地域风格。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做工精细,纹样众多,题材多源于当地生活、风土人情,色彩丰富鲜艳,造型稚拙,构图自由、不受拘束,在艺术特征上体现着楚文化的风韵。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色彩绚丽,品种繁多,图案精致,立体效果强烈,构图完整、布局严谨,且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们作为楚文化的共享之物,在材料运用、工艺技法、颜色搭配和图案审美等艺术特征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存在着同源性。这里同源性就是指进化过程中源于同一祖先的分支之间的关系,在进化上或个体发育上的共同来源而呈现的本质上的相似性,但其功能不一定相同。就如汉绣、红安绣活、阳新布贴、黄梅挑花,虽然呈现不同方式,但却都彰显着荆楚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红安“绣活”的文化构成和语言形式

红安绣活是伴随着民俗风情、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的演变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的一门民间刺绣艺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历来就有"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说。它的绣品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亲友们将绣花鞋垫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拥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凝聚着妇女的智慧巧思。红安整个文化是杂糅楚人、蒙古人、江西人的文化,其绣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具有斑斓的艺术特色,它滋养于荆楚大地,依托于楚文化,表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凸显着荆楚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风习俗,构成了独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楚地刺绣的文化同源性

1.工艺技法与制作材料的同源性

红安绣活的绣法粗细有致,丰富多样,大概有二十余种,包括齐针、割绒、套针、绕针、贴布、钉线、打子、扎针、锁绣、十字绣、网绣、挑绣、纹绣、辫子绣、五角星绣、接针、滚针、刺针、锁边绣、人字绣等。以线材为主分丝绣、挑绣和绒绣三种,其中用的较多的是丝绣,它常用的线材是蚕丝线,针法与我国四大名绣十分相似,一般会绣制在单层纺织品和空白鞋垫上,它的特点是用线非常细,色泽光亮,颜色鲜艳,绣品具有色彩鲜艳的视觉效果。挑绣的线材常用“四季花绣花线”,与丝绣的材质相同。其针法灵活多变,主要分为“纳花”和“破格绣”两种,其中“纳花”源于纳鞋底的针法,“破格绣”与十字绣绣法相似。挑绣的特点是绣品和谐统一、不失节奏感。绒绣是近代发明的一种绣法,其所用的线材是膨体纱,即化纤与纯棉混纺的一种绒线,它采用的是空管针,针尖那里有针眼,需要将绒线穿进空管之后再从针眼穿出,然后再进行绣制,这种针法的绣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荆楚四地刺绣在工艺技法上的绣法相似,这些民间刺绣也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同源性。

2.构图造型与图案审美的同源性

红安绣活的图案造型在多年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极高的趣味性、生动的叙事性和标新立异的主题,而且具有装饰性的美学价值。其构图形式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写实型、写意型、实意相结合型。写实型是对生活中自然风物的原型美化形成的,绣者对生活原型运用提炼、强调、美化的加工方式并采用夸张、转换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其特点是形神兼备,并不完全注重把生活原型具体的表现出来,而是强调在形似中体现神似。写意型是绣者在凭借自己大胆丰富的想象把自然风物进行夸张、变幻而形成的。它的构图特点是强调作品所表达的寓意和主题,注重抒发绣者的思想情趣。实意结合型构图则是将写实和写意运用在同一画面中,这种构图特点是可以准确地传达绣者的创作意图,给人清晰明快之感。

红安绣活的图案纹样种类丰富,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和文字纹样,每个图案纹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动物纹样包括猫、狗、山鸡等家禽类;凤凰、仙鹤、麒麟等神兽类;鱼类等水产品。植物纹样又分为牡丹、梅花等花卉类;丝瓜、小麦等农产品类;水草、喇叭花等自然植物类。几何纹样有卍形纹、回形纹、菱形纹等。文字纹样包含吉祥字、古诗词,如囍字纹等。这些图案纹样的创作都来源于民间生活,与爱情、生子、劳动、成长等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神话故事、人文故事、名人名师、自然景观、家庭器具等都可以作为创作的元素,人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都融入图案纹样的创造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如牡丹象征和谐圆满、雍华富贵;“喜鹊戏梅”比喻婚姻幸福美好、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夫妻和睦、生活更加美满;“鱼钻莲花”象征连(莲)年有余(鱼);“福禄双全”表达贺寿祝福。红安绣活受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过度追求写实性,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这些纹样进行夸张、变形,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图案纹样。红安绣活在图案审美方面,还保持荆楚刺绣的地域特色,更多地汲取楚文化的内涵,力图使图案纹样和文化寓意更加多样化。

无论是红安绣活、汉绣、阳新布贴、黄梅挑花这些荆楚刺绣还是青铜器、漆器、工艺品等楚造物艺术,它们在构图造型和图案审美上都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在楚地审美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浸润下,表现出构图极具自由、想象丰富、大胆创新的特点及楚文化追求浪漫主义的精髓,并以这些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物来诠释心中的信仰,表达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与崇拜。

3.色彩与搭配艺术上的同源性

红安绣活的配色独具民间艺术特色,用色大胆,饱和鲜明,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韵味。楚人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红黑两种颜色的搭配,有“尚赤”的特点,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一书中写到:“楚人确信自己是日月神的远裔,火神的嫡嗣,由此形成了特殊的风尚……日中有火,火为赤色,所以楚俗尚赤。”意思就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象征着生命的色彩。红安绣活受楚文化的影响也多用红色,以红黄绿为主要颜色,颜色表现方式有由深入浅、由浅入深的过渡渐变,没有过渡渐变的对比色之间和谐运用,注重面料与花色之间的和谐这三种。其作品有的色调深沉,多以深色为主,对比反差大,给人以敦厚凝重的美感;有的淡雅清新,注重色调和谐,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有的狂放不羁,大胆改变生活原型的色彩,追求艳而不俗,表现出绣者肆意洒脱的心境。在红安绣活的配色中可以反映出荆楚刺绣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植根于楚文化背景下的荆楚刺绣,在色彩上也都彰显了楚文化的艺术特征。

4.时间与空间传播上的同源性

楚地刺绣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汉绣、杨梅挑花、阳新布贴、红安绣活都是鄂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记录了楚人连续性的生存活动。汉绣是湖北比较有特色的工艺美术,它源自于两千多年前中国刺绣的鼻祖——楚绣;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是在湖北省黄梅县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工艺。阳新布贴相对于其他三种刺绣出现较晚,虽无考据,但也存在300多年,上溯至周,周属楚地,凸显楚文化风格;红安绣活始于汉代光武年间,盛于明清。楚地刺绣多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汉代,由于道教与佛教的兴起,民众的生活充满浓厚的宗教氛围,所以汉绣、黄梅挑花、阳新布贴以及红安绣活在图案造型的创作中都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多以龙、凤、虎等动物,植物,自然物的形象呈现,其蕴含着楚文化永恒的精神,都体现着对人自身生命生存的保佑和祝福,具有生命的意义,以此来表达民众心中的信仰以及对自然的崇拜。从古至今,汉绣、红安绣活、黄梅挑花、阳新布贴在空间与时间的传播上,图案与风格不尽相同,多元化发展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却体现了相同的楚地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

四、红安绣活的保护措施与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保护非遗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红安绣活在工艺技法与制作材料、构图造型与图案审美、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不断的继承与发展。红安绣活自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以来,民众对它的认识度也越来越高,其相关的专著、论著也不断增多,如王霞的《红安绣活》与《走进“红安绣活”思考保护发展》、陈元玉的《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绣活”的艺术特征探究》等都对红安绣活的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有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政府也就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大力实施了“民间传承人计划”,举办绣活技艺展演赛等竞技活动、建立传习所,加强对红安绣活的文化认同与保护,主要的传承人有席和玉和刘寿仙,他们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安绣活,不断地与专家就图案纹样、色彩搭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为红安绣活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还通过与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将红安绣活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进行红安绣活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并举行展销会,为红安绣活的传承者打开销路,提高红安绣活的认知度,实现生产性保护,帮助红安绣活持之有效的传承。

在红安绣活艺术特征的分析中,充分体现了楚地刺绣的文化同源性,它们色彩鲜明、构图自由、图案纹样寓意浓厚、技法多样,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楚文化积极向上、热情奔放、追求创新、开放融合的精神。红安绣活继承和保持着楚地刺绣的特色,与楚地刺绣有着继承与互补的关系,构成楚文化的一种基本格局,更多地受楚文化的影响,突出和展现着楚文化的底蕴,推动楚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徐丽慧、郑军;《实用鞋垫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年.

[3]刘咏清;《楚国刺绣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