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用累积虫日法评估点蜂缘蝽种群密度与春播大豆产量的关系

作者简介:闫秀1,2,安静杰2,高占林2,党志红2,潘文亮2,李明远3,袁文龙4,李耀发2;发表于《植物保护》期刊

  1.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3.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摘要:笔者于2019年研究了河北省中部地区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发生动态,据此制作了点蜂缘蝽在大豆田内的累积虫日指数图,并分析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点蜂缘蝽第1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转移到春播大豆田为害,待第2代成虫羽化后便逐渐迁出大豆田。分析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关系,发现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显著相关(P=0.0266,R~2=0.7460),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次之,其R~2为0.7269,而大豆全生育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R~2为0.6634。三种利用累积虫日法研究点蜂缘蝽对大豆产量影响线性相关性均高于采用点蜂缘蝽高峰期虫量的分析结果(R~2为0.5977),其中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最能准确反映出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将为大豆田点蜂缘蝽防治指标的确定,及其合理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半翅目;点蜂缘蝽;迁移规律;累积虫日法;

 

  基金资助:河北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326-0702-JSNTKSF);

 

  DOI:10.16688/j.zwbh.2020046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影响大豆生产的病虫害种类也不断发生更替,尤其是近年来,半翅目昆虫点蜂缘蝽Riptortuspedestris(Fabricius)为害逐年加重,常造成大豆严重减产,甚至绝收[12]。其在我国从南到北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包括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也有发现[3]。该虫在我国一年发生2~3代不等,成虫和若虫均可刺吸植株汁液,在大豆结实早期,往往群集为害,致使花蕾凋落,籽粒不饱满,有荚无粒,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46]。点蜂缘蝽若虫极为活泼,爬行迅速,成虫善于飞翔,反应敏捷,遇惊动迅速飞离,且成虫历期长,最长可达60d[78],给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生产上常出现过度用药的现象,不仅浪费人力和物力,而且常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虽然点蜂缘蝽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大豆产区为害严重,但是文献表明其历史上为害程度较轻,相关研究报道很少[9]。研究害虫虫口密度和为害损失之间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原因,并能预测其将来的为害水平,也是确定害虫经济阈值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害虫防治决策的主要依据[1011]。“虫日”是指一定时间内由一定量的害虫在作物上为害程度的累积[12]。把试验期间内调查到的“虫日”值累加起来,则称为“累积虫日”[13]。国内外科学家利用累积虫日法,建立了害虫(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模型[1415]。利用累积虫日建模的方法不必考虑害虫的自然存活率,其考虑的不是某时刻的单一害虫虫口密度,而是时间动态的虫口密度和累积虫日的综合指标,因而根据累积虫日和作物产量损失率作出的经济阈值(ET)模型更为可靠[15]。本文在调查河北省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发生动态的基础上,利用累积虫日法,研究点蜂缘蝽虫口密度和春播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拟为大豆田点蜂缘蝽防治指标的确定及有效、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大豆品种:‘冀豆17号(市购),播种时间2019年5月1日。

 

  试验田块:设在河北省平山县近掌村(114.12°E,38.32°N),土壤为褐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优良,有机质含量丰富,各小区施肥管理一致。试验田调查期间偶尔可见尺蠖,另有少量烟粉虱和蓟马。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置6个大区,每大区面积120m2。在点蜂缘蝽入侵大豆田初期(7月26日),利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制剂用量分别为0、150、300、450、600、750mL/hm2,使用MATABI-SuperGreen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西班牙盖世堡公司生产)进行常规喷雾,人为造成该虫种群数量差异。药液量675L/hm2,各处理随机排列。采用目测法,分别于药前、施药后3、7、17、27、36d调查点蜂缘蝽种群密度,每大区分为3个小区,每小区5点取样法,每点目测面积1m2,记录点蜂缘蝽成、若虫数。于田间发现点蜂缘蝽成虫后,开始调查记录点蜂缘蝽成虫和若虫虫口数量,直至大豆收获。

 

  2019年7月25日调查发现点蜂缘蝽为害春播大豆,当日天气晴朗,27~36℃,为其成虫迁入始期。随后,分别在7月29日、8月1日、8月10日、8月20日和8月29日进行了调查。

 

  1.2累积虫日法与大豆产量测量方法

 

  利用累积虫日法表示点蜂缘蝽在大豆田的累积发生程度[12]。

 

  虫日=(Xi+1-Xi)[(Yi+1+Yi)/2];

 

  累计虫日=∑(Xi+1-Xi)[(Yi+1+Yi)/2];

 

  上式中Xi+1、Xi是相邻两次调查时间,单位是“天”,Yi+1、Yi是相邻两次调查虫数,累计虫日是试验期间各虫日累加的总和。大豆成熟后于8月30日收获时,对各个区进行测产,方法为每区随机采取20株,3个重复。晾干后,调查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计算理论产量,去除含水量13.5%和去杂1.5%后,计算各区实际产量,折合每公顷产量[16]。

 

  2结果与分析

 

  2.1河北省中部地区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种群动态

图1.jpg

  从调查结果(图1)来看,7月中下旬,随着大豆花后嫩荚的出现,河北省中部地区点蜂缘蝽成虫陆续迁入大豆田内。截至7月底,点蜂缘蝽成虫数量

 

  一直增加,说明其成虫至8月初才停止向大豆田迁移。8月初至8月10日期间,其成虫数量急剧减少,若虫出现,并迅速到达孵化高峰期(8月10日左右)。8月10日至20日,其若虫数量出现下降,部分若虫羽化为成虫,并随着大豆收获陆续迁出大豆田。在试验调查结束大豆收获时,笔者发现仅可见零星点蜂缘蝽高龄若虫存活于大豆田内。

 

  2.2不同点蜂缘蝽虫口密度下的累积虫日指数

 

  由于点蜂缘蝽是在种群消长过程中对大豆产生累积危害,而大豆的产量损失也是在该虫累积危害的全过程中造成的,因此,我们以大豆田点蜂缘蝽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累积虫日指数(图2)作为该虫在大豆田种群为害的依据,并比较了点蜂缘蝽种

图2.jpg

  群高峰期(8月1日至8月20日)与累积虫日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差异(表1)。

表1.jpg

  从全生育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关系来看,累积虫日的高低与大豆产量总体上表现为负相关,累积虫日最高为182.80虫·日的大豆田,其产量为3018.15kg/hm2,而累积虫日为6545~75.95虫·日时,大豆产量总体上高于累积虫日142.10~182.80虫·日时。但是,累积虫日从65.45~75.95虫·日,大豆田产量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关系似乎难以用整个生育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的变化来概括解释,因此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

 

  2.3不同时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关系

 

  虽然大豆产量损失是在整个生育期内点蜂缘蝽累积为害造成的,但是点蜂缘蝽虫量在大豆开花期、嫩果期及果实成熟期造成的产量损失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分析了大豆全生育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及该虫高峰期虫量(8月10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图3),以期进一步明确如何根据害虫发生动态与作物生育期分析其累积虫日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从分析结果来看,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显着相关(P<0.05),其决定系数R2为0.7460,而利用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指数获得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7260(P<0.05),也表现出了显着的相关性。利用大豆全生育期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进行分析,其决定系数R2为0.6634,P值为0.0484,相关性稍低于以上两种方法,但仍表现为显着相关。而采用点蜂缘蝽高峰期虫量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其决定系数R2仅为0.5977,P值为0.0714,说明其相关性较差。从以上结果来看,大豆嫩果期、全生育期累积虫日及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线性相关性均高于采用点蜂缘蝽高峰期虫量的分析结果,而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最能准确反映出点蜂缘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3.1大豆“症青”现象和点蜂缘蝽在大豆田发生规律

 

  大豆“症青”现象主要表现为,植株后期不能正常鼓粒或者完全不鼓粒,正常成熟期叶片、叶柄、豆荚、茎秆等仍保持浓绿色,甚至干枯也不变黄落叶,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甚至造成绝收[17]。对于大豆出现“症青”现象的原因,郭建秋等[17]和常丽丹等[18]研究均发现喷施菊酯类杀虫剂可以明显降低“症青”发病株率。至此,点蜂缘蝽逐渐进入科研人员视野与大豆“症青”现象联系到一起[1,1920]。近年来发现,点蜂缘蝽在黄淮海流域及北京地区每年可发生3代,以成虫在秸秆、落叶和草丛中越冬,每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7月上旬始见第1代成虫,8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9月上旬第3代成虫羽化[1,19]。笔者调查发现,河北省中部地区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始见于7月下旬,即为第1代成虫,于8月初出现第2代若虫,并于8月中旬到达孵化高峰后虫量逐渐降低,至8月底随着大豆收获陆续羽化为成虫后迁出大豆田。这一迁移规律与谢皓等[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与其越冬代点蜂缘蝽成虫可在大豆田内产卵的观点稍有出入。

 

  3.2累积虫日法评价点蜂缘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经济阈值是有害生物发生量超过经济受害水平而采取防治措施时有害生物发生量,也称防治指标,对制定合理的害虫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制定经济阈值的前提是明确害虫种群密度与作物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害虫对作物产量损失的常规计算,是以某个时间点上害虫的种群数量为依据进行统计[21],但是作物的产量损失是害虫在种群消长过程中对作物累积为害的结果[15],因而利用累积虫日法推算不同种群密度下害虫对作物为害结果更为可靠。通过点蜂缘蝽在大豆田内的累积虫日指数图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虫口密度的点蜂缘蝽在大豆田中的累积为害情况,而且也能清晰地看出该虫在不同大豆田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图2)。为了更准确地表示大豆不同生育期点蜂缘蝽为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笔者分析了大豆全生育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并与该虫高峰期虫量(单个时间点)与大豆每公顷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利用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关系作回归分析可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田间自然条件变化多样,其中降雨、光照、温度、湿度等均可对大豆产量及点蜂缘蝽的种群数量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大豆品种由于其生育期不同、抗虫性的差异等也会对点蜂缘蝽和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在方法上初步证明了采用累积虫日法分析点蜂缘蝽与大豆产量关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对于利用累积虫日法分析大豆点蜂缘蝽的防治指标,仍需要考虑大豆品种、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经过不同年际间试验重复验证。

 

  参考文献:

 

  [1]谢皓,陈立军,韩俊,等.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J].大豆科技,2016(6):1113.

 

  [2]徐彩龙,韩天富,吴存祥.黄淮海夏大豆症青发生原因探讨与防治技术[J].大豆科技,2019(3):2228.

 

  [3]TABUCHIK,MORIYAS,ISHIZAKIM.Locomotionabilityvariationamonginstarsofthebeanbug,Riptortuspedestris(Fabricius)(Heteroptera:Alydidae)nymphs[J].EnvironmentalEntomology,2007,36(4):871877.

 

  [4]史树森.大豆害虫综合防控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5]王正东.大豆主要刺吸害虫的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3,30(7):711,713.

 

  [6]ZHANGXinxin,WANGMin,WUTingting,etal.Physiologicalandmolecularstudiesofstaygreencausedbypodremovalandseedinjuryinsoybean[J].TheCropJournal,2016,4(6):435443.

 

  [7]高岱.点蜂缘蝽为害莲子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8(2):16.

 

  [8]何广全.点蜂缘蝽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2009(5):33.

 

  [9]高宇,陈菊红,史树林.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5):804815.

 

  [10]盛承发,杨辅安.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生态学报,1999,19(5):720723.

 

  [11]盛承发,宣维健.正确理解和应用经济阈值[J].应用昆虫学报,2003,40(1):9092.

 

  [12]RUPPELRF.Cumulativeinsect-daysasanindexofcropprotection[J].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1983,76(2):375377.

 

  [13]潘文亮,张兴.杀虫剂田间药效的计算[J].植物保护,1988,14(2):3234.

 

  [14]YENCHOGC,GETZINLW,LONOGE.Economicinjurylevel,actionthreshold,andayield-lossmodelforthepeaaphid,Acyrthosiphonpisum(Homoptera:Aphididae),ongreenpeas,Pisumsativum[J].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1986,79(6):16811687.

 

  [15]秦玉川,蔡宁华.利用“虫(螨)日”建立时间动态经济受害水平的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0,1(3):3540.

 

  [16]王曙明.大豆品种产量田间速测法[J].中国农学通报,1991,7(1):41.

 

  [17]郭建秋,马雯,雷全奎,等.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4548.

 

  [18]常丽丹,马雯,郭建秋,等.农药喷施次数对大豆症青的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2):5355.

 

  [19]张文强,李元涛.京郊大豆点蜂缘蝽虫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7(9):80.

 

  [20]陈菊红,毕锐,黄佳敏,等.不同蝽类为害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大豆科学,2018,37(4):585589.

 

  [21]李晓,石程仁,鞠倩,等.蛴螬为害花生的产量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J].花生学报,2016,45(2):5457.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