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思考

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思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谱写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伟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日益复杂多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面临多重冲击,必须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青少年的发展成长过程伴随着网络,又处于“三观”形成的特殊关键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亟待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一)应对全球化国际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日益复杂化,既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影响,也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互联网等可能的一切形式,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入侵,明里暗里宣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青少年因“三观”发展尚不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社会思潮缺乏分辨能力,加之网络化的常态生活方式,随时接触到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对已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动摇。据报道,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中的黑衣人都是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和诱惑,凿墙剪线、暴力伤警、玷污国微、撕扯国旗等等行为令人深思,也敲响了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警钟。《新纲要》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一项首要任务。[1]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有梦想、蓬勃向上等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是应对外来敌对势力有意针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入侵和价值殖入行径的有力措施。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新纲要》指出: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鲜明旗帜,培养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感、锐意强国的志向和实践报国的行为。[2]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但当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存在信仰不坚定、信念不执着、信心不充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青少年对“爱国”的理解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口头言语上,不能够将其转化到爱国报国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实际行动中。部分学生有崇洋媚外的倾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不上国外的先进文化,在购买商品时也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甚至在被问及“是否感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时回答“没有感觉”。还有部分青少年存在极左的思想,将强烈的爱国主义上升为了极端的爱国主义,对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全盘否定,不懂得吸收借鉴,看不到世界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高速发展,部分青少年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与筛选,容易在网络氛围的煽动下,错误使用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确保各类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的重点是青少年,要聚焦于青少年,要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走进课堂、写进教材、学进头脑。[3]首先,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的,学校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专业来因材施教,抓住学生校园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践行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改变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生活层面的严格管理,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绩的高低,只追求表面形式的状况,从而使得对青少年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和得以彰显[4]。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教育疏导,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的最终效果要落实到知行合一上来,并不是纸笔测验就能科学验证其教育成果的。最后,青少年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正面积极引导下,自觉坚定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有关的爱国活动,在实践中明白爱国是身为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

二、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落细落小落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经常平常。

(一)加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作用

《新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思想内涵的突出和思想引领的强化。[3]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其成长全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首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从娃娃开始就应该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把爱小家和爱大国统一起来。如讲家庭发展史,把家庭生活的变化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孩子参观文化馆和博物馆、观看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等。同时家长也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品行修养和爱国情感表达,为青少年做出表率。其次,学校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根据青少年各阶段认识发展特点,分层化地进行“四史”教育,让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增强爱国主义信仰。再次,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利用网络充分形成社会各方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资源数据库或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发校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引导青少年关注时事热点、表达爱国情感。此外,可以利用网络文学、网游手游等新载体作为教育手段,传播、宣扬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使青少年在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中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得到提升[5]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是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譬如,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之余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的热情;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更加浓厚;利用特色主题班会日、党日活动、宣讲会等活动将爱国主义内容贯穿其中;利用重大节日、重要历史事件等契机,开展丰富的教育讨论活动,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哀悼袁隆平院士等。同时,校本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发挥校本文化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作用。校本文化是每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6]。各类学校应将校歌校训和校风学习与以爱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学生从爱校荣校的感情中衍生爱国之情和成长动力。如在校园的走廊、楼梯墙壁等场所,悬挂名人的先进事迹和伟大贡献及其画像,使学生在日常活动的环境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利用黑板报、校园宣传报亭、墙壁海报等,在重要节日宣传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党史、建国史故事、英雄楷模事迹,丰富校园环境的同时又能促进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正确“三观”的树立。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要牢牢占领和把握思政课这一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必须坚持和贯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重复和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到位。教师要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内容重复的客观条件下,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帮助青少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同时,也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在语文、历史、高校的人文哲学社科类课程中,要努力挖掘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发挥新时代青少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源动力还是在他们自身,因此要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少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广大的青少年要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四史”教育的学习不容懈怠。其次,青少年要自觉学习榜样人物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弘扬正能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职业岗位上,或是在班级、学校范围内都有大量的先进榜样人物、事件,如近两年成为话题的“香港废青”和“新冠肺炎”中就涌现出了许多的青年杰出人物,从他们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爱国情怀的震憾,从而激发出学习他们的样子,用自己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人的信心和决心。再次,要身体力行,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青少年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有关爱国的实践活动,自觉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自己对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青少年要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做到理性爱国,学会用正确的行为支持国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爱国。最后,青少年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身对外来信息的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4]杨帆.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监测与评价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3(22):94-95.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6]祖国华,陈明宏.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9(03):122-125.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