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关于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理念与举措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精髓、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中外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三方面,阐述笔者对于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理念与举措的想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文化精髓;保护传承

作者简介:姚丁哲;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1.深入阐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提升人民鉴赏优秀民族音乐的能力,汲取、深入阐述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加深人民对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理解的不二法门。

1)促进民族音乐历史研究

民族音乐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有序有量有质的历史文献、影像和声音平台。数字化时代要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民族音乐进行汇总整理,为历史研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民族音乐学者们聚焦于音乐典籍工作。2020年,中国音乐学院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撰写了《中国音乐大典》,该项文化建设工程历时4年,预计于2021年出版。《中国音乐大典》集合中国音乐各种类型资源的权威性、集成性、数字化、立体化于一体,旨在以严谨、科学、经典、规范为准则,努力建设当今世界最权威的中国音乐集大成者,打造一部关于中国音乐历史的“四库全书”,为建立“中国乐派”提供强大支撑。[1]

2)创新多样民族音乐精髓呈现形式

历史典籍的传播范围不仅局限于民族音乐学者之中,更要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知识普及。

随着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入,西方音乐被冠上高雅音乐的头衔,民族音乐显得过于“下里巴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和传承。为改变这一现状,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2018年携手推出《国乐大典》音乐类综艺节目,主要通过讲述乐人、乐器、乐曲的故事,挖掘寻乐故事、幕后故事、乐团故事,以独特的新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民乐,在经典民乐曲目中保留传统的民乐色彩,创造性的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进行大胆尝试,将民乐和不同的音乐元素、风格结合,将经典民族音乐用“新潮”的方式演绎出来,使得民族音乐可接受度不断提升,大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让民族音乐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2.推动实施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

1)推动民族音乐文化档案保护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渠道。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与变迁,让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如今数字化时代各地政府和文化有关负责部门充分发挥新时代先进技术力量,积极对中华民族音乐进行资源普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的完善、保护,加进了对民族音乐的整理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优秀民族音乐编号、归档以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打好物质基础。

现代数字化手段的合理运用,使档案载体发生改变,加之其多样性的特点,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赋予更深一层含义,转变以往口口相传的传统音乐传播方式,通过多媒体、VR、全息投影、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技术,让人们对文化精髓、文化韵律有了更直观、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将先进数字化手段用于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使民族音乐建档保护工作更便捷、系统、完整。

2)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数字化建设

现代技术的日趋完善,音乐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为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充分依托数字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数字化传播渠道进行,推动民族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多平台都致力于民族音乐传播发展工作,加强对民族音乐本体创新的同时,利用技术加持,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其中,酷狗音乐利用自身新媒体技术优势,为地方戏曲、曲艺、原生态民歌等传统音乐提供数字化保护,并以贴近年轻人的直播形式,助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内容高速有效发展,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创新,并聚焦新生代听众的培养。[2]为助力民族音乐的数字化转型传播,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创立一站式智慧音乐云平台-“人民动听”,专注于民族音乐的文化推广,更聚焦于新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3)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创新发展文化永葆活力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时代发展,获得强有力的传承保障。近年来,藏族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断创新,在追求原生态音乐艺术“生态还原”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更注重其“善本再造”。[3]在《中国藏歌会》上毛不易将《在那东山顶上》与其原创歌曲《消愁》混搭,受到听众们的一致好评,完美演绎出藏族音乐之美,中华各民族本就合为一家,个性化的民族融合创作为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增添活力。

3.推动中外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1)尊重、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差异

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仪式发表讲话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化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需要正确引导人民对各民族文化心存敬畏,尊重各民族发展历史,理解不同民族因多重因素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是解决该问题的不二法门。

2)加强中外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在中外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国家政府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支持,充分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加紧中外民族音乐之间文化交流往来,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民族音乐走出国门,促进民族间文化的友好互动,汲取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完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不足之处。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民族开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到今天,“新丝绸之路”成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族群间互动的典范。如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民间音乐组织与官方政府力量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音乐交流活动逐步走上正轨。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1998年发起了“丝绸之路音乐计划”,期望以音乐重建现代丝绸之路,该项目联合美国、中国、蒙古、伊朗、印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优秀音乐家共同完成,致力于寻找丝绸之路国家音乐的共同根源,开创新的音乐语言。“丝绸之路计划”为来自丝绸之路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家提供了一个音乐文化交流平台,也把极具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舞台,促进了中外民族音乐交流,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4]

参考文献:

[1]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成稿与出版签约发布会在京举行.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6041

[2]摘自《人民网》http://gongyi.people.com.cn/GB/n1/2019/1204/c431048-31489736.html

[3]曹文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藏族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04):124-126.

[4]洛秦:《丝绸之路琵琶行:大师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53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