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南年画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南地区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年画本身所蕴含的内容较为传统,其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守旧,年画制作队伍老龄化,社会影响率降低。另一方面政府关注与扶持不够,社会认知度低,年画研究与生产专业队伍与机构建设不足宣传、传播途径不丰富。传承保护苏南年画的举措是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专业研究与制作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受众群体多元化,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关键词:苏南年画;传统民俗;发展;传承;保护
作者简介:沈欣颖,石菁音,石秀,孙香楠;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历史上关于“苏南”这一地理概念的界定有多种:第一,指原属浙江两浙十三州的江苏东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第二,指长江之南的现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地区。本文所指“苏南地区”采用第二种界定称谓。所谓“苏南地区年画”即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地区的年画作品。
一、苏南年画历史渊源
年画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鬼神崇拜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纵观苏南年画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苏南年画萌芽时期与中国年画相一致。南朝人梁宗懔的《荆楚岁记》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虎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1]门神其实就是早期年画的最初形式,虽然现在对于周代的“门神”形象无从考证,但从一些文献的些许记载中可知与年画有关。这一阶段的年画并未真正形成,秦汉时期随着社会思想、宗教等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意识转变成对于人格神的崇拜,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神灵一类,部分宗教形象也开始变成题材之一。到了汉代,年画进入了萌芽时期,木版年画也在此时出现。据考古工作的记录,在江苏扬州的汉墓发现了木版画《人物图》,由此可以窥见此时苏南一带的年画已经萌芽。
(二)发展时期
汉代以后,造纸术的改良使得纸上绘画开始兴起。到了晋代,人们在门上画鸡以驱除妖魔鬼怪,使它们不能祸害人间,这也是对于年画中门神题材的扩大。在苏南等其他地区的初期门画中仍然可以发现这一题材。唐代社会经济步入高度繁荣时期,无锡的年画代表——纸马也始于唐代。然而据《宋史蜀世家》记载,蜀王孟昶曾写过一副对联,这是史料记载中最早的春联,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是年画的真正形成时期。宋朝文化开放,经济繁盛,市民阶级兴起,手工业和雕版印刷术也日趋成熟,这些都为年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被称为“纸画”的年画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由宫廷进入寻常百姓家。宋代的市井文化氛围浓厚,年画的世俗化倾向加重,对于市井人物与生活风貌的描写也增多,“年画”变成了“年话”。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家家户户贴门神画也变成了一种习尚,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2]
(三)兴盛时期
元代年画发展处于低谷期,从宋元战争一直到元代灭亡,社会的动荡,阻碍了年画艺术的发展。
至明代,苏南地区经济渐趋发达,为苏南木版年画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新法令的实行使得手工业者相对自由,手工作坊有所发展,年画的印制作坊随之出现。年画开始普及并兴盛,而且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年画,其中苏州桃花坞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最为出名,在当时有“南桃北柳”之称谓。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在明代金陵版画和徽派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直接影响了镇江、常州等地的年画,如无锡的“水弄堂年画”,色彩鲜艳,展现江南富态。其后,苏南地区的年画风格逐渐趋于一致,苏州也成为江浙一带的刻印中心。现存的一幅嘉靖十五年刻印的《皇明一统地理图》可作为苏南早期的年画之一,这也说明苏南年画的起源最晚不过嘉靖年间。
清代,年画发展至鼎盛时期,多地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年画制作中心。苏南地区的桃花坞年画也成为了民间的三大画市之一。清代康、乾时期为年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3]题材众多便是清初年画的突出特点。清朝时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在绘画风格和技法上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年画的创作,如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排排细线的反复应用等。康熙中期以后,苏州成为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各地商户聚集于此,苏南地区出产的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还随着商船销往海外地区,对于日本“浮世绘”绘画艺术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苏南年画也受到了日本江户文化的影响。光绪年间年画的名称被正式确立,“年画”也变成了一种统称。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年画作坊因此搬迁到了桃花坞一带,桃花坞年画由此得名。鸦片战争后,其外销受影响,转而销售给市民阶层,这个时候的桃花坞年画才是通俗意义上的“年画”。由于市场审美的影响,其创作融入了大量世俗元素,颜色鲜艳,喜庆明快,深受百姓喜爱。年画变成了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四)没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家沦陷,苏南年画的发展骤衰。但在解放区出现了革命题材的年画,这是苏南年画的一种新发展.但整体仍处于萎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苏南地区年画的题材类别及文化价值
(一)苏南地区年画内容丰富,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既是艺术学、民俗学和文化学之间交流共进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从艺术学角度来看,年画“它包罗万象,集之大成,或曰美术的‘压轴戏’”[4],在色彩、线条及布局的安排上均有巧思,要求简洁生动、形象饱满、画面和谐,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年画历史底蕴深厚且沉积于民间习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是研究中国传统民俗,深入挖掘民族精神的“活化石”。从文化学角度观之,苏南年画具有极鲜明的地方特色,清雅精致的风格令它在各地的年画作品中别具一格。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比较现将苏南地区代表性年画作品,按照其题材、种类和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类:
苏南地区年画种类及代表作品
题材 | 种类 | 主要内容 | 代表作品 |
天神 灵兽 | 门神类 吉庆类 符像类 | 迎福驱邪 庆贺新年 心灵向往 精神天地 | 《五路大神》、《钟馗》、《三星高照》、 《八仙庆寿》、《财神赵公明》、《福禄寿》、《灶王爷》 |
世俗 生活 | 吉庆类 风情类 | 社会生活的全相 时事变迁 | 《耕牛图》、《回娘家》、《十美踢球图》、《合家欢》、《华英生肖月份牌》 《闹元宵》、《苏州新貌》、《人民公社好》、《老鼠嫁女》 |
美妇 胖娃 | 吉庆类 风情类 杂画类 | 家族观念 吉祥送福 | 《莲年有余》、《一团和气》、《四美图》、《仕女图》、《麒麟送子》、《百子图》 |
自然 风物 | 吉庆类 杂画类 | 花鸟瓜果 山水风光 | 《苏州万年桥图》、《山塘普济桥》、《牡丹四喜》、《喜上眉梢》、《家禽对屏 |
故事传奇 | 戏出类 | 各朝英雄 豪杰展现 历史进程 传统伦理 道德民族 善恶观 | 《精忠岳飞》、《三国演义》、《杨家将》、 《点秋香》、《西厢记》 |
由以上题材种类可以窥见苏南年画种类之多,内容之广。苏南年画的文化价值主要有:
(一)展示百姓的精神追求,记录民族的心灵情感
苏南年画是汲养于农耕社会的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真实生动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愿望,朴实真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初的年画脱胎于古代“门神画”,《山海经》里曾有记载:“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为了镇邪避怪,人们最先将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贴在门上。身处蒙昧的百姓,对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心理,认为万物有灵,故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和巫术的保护。在孙芳的《年画的文化价值解读》一文中就提到“民间年画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状态,对于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社会文化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5]苏南地区的年画创作正是顺应民众心理而发展起来的,门有门神,驱邪避祸,灶台有灶王爷,汇报一年里每家每户的善恶事。农人祈求庄稼丰收,经商的求富贵,读书的盼着早日及第,姑娘们期盼幸福婚姻,凡有所求皆有对应的神灵,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无锡一代大量创作的纸马。在这类年画作品中常塑造玉皇大帝、灶神、财神、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土地、福禄寿、钟馗、姜太公、文曲星等。
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更加科学,逐渐将对神力的极度依赖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此时,民间艺人结合人们的情感和愿望进行创作,又生产了大批表达吉祥、富贵、美好、欢乐等主题的作品,吉庆类年画市场日益扩大。“传统吉祥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脉”[6]这类作品多画面对称和谐,色彩艳丽,借助谐音、象征等方式表现主题。如苏州桃花坞年画《莲年有余》中借助莲花和鱼这两个元素,莲与连谐音,鲶与年谐音,鱼即是余的谐音,“年年有余”表现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下人们对富裕丰收的期盼。除此之外《马上封侯》《金玉满堂》《早生贵子》等内容也广受苏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年画因其寄寓美好的独特使命而得到极大发展。
(二)表现传统伦理道德,传达民族价值观念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千年前苏南地区的年画艺人在创作时便自觉将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价值观念以木版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隐性教育的力量把道德礼义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心中。
苏南地处江南腹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由于文字创始之初主要是用于祭祀、占卜、书史,所以,文字的使用权长期被部分阶层人士垄断,文字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和有力的普及。”[7]年画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其承载的教化、启蒙价值不言而喻。苏南地区年画借助纷繁多样的色彩和精巧灵动的线条,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直白的图画,巧妙地向人们传达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的善恶观,其教育和美育的功能互为表里,和谐共生。由苏南年画的具体内容观之,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倾向于表现母慈子孝、家庭和睦、惩恶扬善、赞美忠良等主题,常以诸子百家、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及事件作为传播教义载体,《梁山好汉》《杨家将》《岳母刺字》《孟姜女》等内容被历代年画艺人加以创造。再如苏州年画的传世之作《一团和气》,其意出自宋代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明朝宪宗时期社会动乱黑暗,人心诡谲,朱见深在朝廷上下提倡团结,画中儒释道三者合为一体,远看如一只大圆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后经数代人的更新创作“一团和气”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
苏南年画以其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社会共识,并借此约束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展现风俗民情,见证社会历史变迁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便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从铁犁牛耕到机器轰鸣,人们自觉将社会历史生活融入年画中,借助不同阶段的年画内容,今人可跨越时空的限制,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画的制作与“春节”这一特定时间节点关联甚密。张贴年画是苏南地区年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怀着对新年的期盼和来年的美好祝愿,历朝历代的百姓都会选择使用这种热烈直接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以南京地区为例,先进的印刷方式和民间艺人技艺的精进共同推动着年画发展,其中所反映的生活面也更加广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年舞狮》《团圆饭》《放炮竹》《拜新年》等既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新春氛围,也展现出南京城大街小巷里欢度新春的各类民俗活动。
苏南年画虽与“年”有着极深的渊源,但其中展现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例如在常州民间流传最广的《老鼠娶亲》年画,画中场面热闹有趣,老鼠们依照人间的风俗敲锣打鼓迎娶新娘。画中的嫁女情景也从侧面展示出当时当地人们婚丧嫁娶的风俗。
年画发轫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年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唐宋时期市民经济发展、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及丰富的民俗活动也为年画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此阶段呼应,苏南年画蓬勃发展,民间艺人创作出《闹元宵》《儿童戏禽》等代表性作品。延续至清代“西风东渐”,在坚持传统创作的过程中苏南年画艺人不自觉地吸收西洋画的技法,改良年画。到了清朝末年,苏南地区的年画题材中多有表现社会动荡、列强侵略和社会新风尚的内容,如《自强传学堂图》中年画艺人便将当时新潮的事物逐渐引入画中,使传统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积极鼓励苏南年画的创作,一方面坚持传统的创作题材,沿着老路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又融入社会时事,借年画内容传播革命思想,以期得到百姓的理解与支持。至抗战时期,苏南年画中又增加了鼓舞民族士气和呼唤新生活的题材,爱国知识分子号召以年画为武器,与敌人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理想》《东方红》《战马驰骋》《向毛主席致敬》等作品都广受好评,它们直接鲜明地传达出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歌颂和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极大热情。
苏南地区的年画折射出历史生活影像,其内容逐渐丰富与拓展的过程令今人可以清晰感知一时一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变迁的轨迹,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人文风采。认识苏南年画能够促使人们切身感受鲜明生动的地域民间技艺,从而深入理解江苏地域文化,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下焕发新生。
三、苏南年画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苏南地区年画现状,我们认为,这种民族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与其他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一样正处于萎缩阶段,究其原因,其主要原因当分为两个方面:
(一)年画艺术自身问题
第一,就苏南年画而言,本身所蕴含的内容较为传统,大多传达忠孝礼仪以及祈福纳贡的思想与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各类新兴的文化现象,而苏南年画存在固守自封的倾向,未能及时丰富自身,自然为社会所淘汰。
第二,不论是苏南地区的年画还是其他地区的年画,其艺术形式都比较简单。从构图到线条再到色彩,缺乏创新的勇气。苏南地区的年画创作者不能在年画中充分融入现代元素,尝试改变传统的艺术形式,导致苏南年画与人民群众生活逐渐脱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苏南年画在苏南市场的竞争中也日趋败落。与此同时,市场上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势力强劲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传统年画在苏南人民心中的地位。
第三,苏南年画的制作队伍不健全。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功成身退”,掌握传统年画印刷技艺的新一代手工艺人寥寥无几,一些传统制作方法如传统矿、植物颜色磨制已渐渐失传。加之,苏南年画没有较为健全和专业的生产链与传销体系,因此苏南年画的传承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
第四,在现代社会,苏南年画作为小众艺术,其受众面小,以致社会影响力弱。在古代,百姓深受神鬼观念影响,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贴有年画,以求神灵保佑。年画几乎成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认为牛鬼蛇神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于是年画也不再是苏南百姓家中祈祥纳福的主要载体,其实用价值远不如前。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苏南年画脱离了现实土壤的培育,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度不高,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自然微乎其微。苏南年画发展最为鼎盛的雍正、乾隆年间,年画的受众群体极为广泛,男女老少均对年画有所了解。而如今,真正对苏南年画给予关注的群体仅局限于年画研究者及相关爱好者,其人数占苏南地区总人数万分之一不到。根据学者研究,以45岁为分水岭,45岁以下的苏南群众对苏南年画的了解、关注程度极低,甚至苏州当地人民对苏州桃花坞年画也不甚了解。
(二)社会层面问题
第一,政府关注与扶持不够
政府相应的保障工作不到位,资金配置缺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对于年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资金支持上存在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的问题,地方上对于苏南年画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投入明显较低。而年画的市场售价普遍不高,存在明显地收支不平衡现象,导致许多年画手工艺人在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兼职其他职业,甚至退出年画行业。年画保护政策相对滞后。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文化的监管工作,但对于具体的文化遗产没有相对系统完整的保护政策和有关保护机构。有些无良商家便钻政策的空子,出售不合格的年画作品,造成市场营销的混乱。
第二,社会认知度低
关于苏南年画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范围较小。大部分民众对于苏南年画的了解甚少,更缺少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在宣传过程中呈现形式单一、内容贫乏,导致无法满足民众的普遍审美需求,接受度不高。同时,苏南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种大范围内的广泛认知活动,需要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参与,否则宣传效果甚微,难以达到较高的接受度。
第三,年画研究与生产专业队伍与机构建设不足
经过调查走访苏南部分地区,如苏州、镇江、无锡、南京等地均没有一批专门研究生产和销售年画的机构或工厂。与此同时,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陶瓷等都拥有独立的工厂和机构对其研究、生产、销售,其发展现状在当今社会仍较为可观。而反观苏南年画就不具备这样的专业机构,苏南地区仅有少数的商贩在售卖年画,其中鱼龙混杂,真假不一,大大降低了苏南年画的文化价值。也有少数民俗博物馆中对苏南年画进行展览,但其展览规模较小,展品数量有限,且不成系统。这都是苏南年画在当今社会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没有专门的生产研究机构和系统的销售产业链,苏南年画这种小众文化想要在现代社会取得良好发展简直是难如登天。
第四,宣传、传播途径不丰富
苏南地区缺乏与年画相关的网上共享平台,苏南年画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依赖于画集出版,而在这个移动网络盛行,纸媒逐渐消亡的年代,鲜少有民众会通过画集来了解年画。据不完全统计苏南地区各出版社有关于年画的书籍销售率均低于其他种类书籍,由此可见,依赖传统纸媒去传播发展苏南年画是行不通的。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苏南地区特色共享平台是苏南年画传播与发展的难题。
四、保护与传承苏南年画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保护与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扶持力度,在队伍建设、扩大宣传、资金投入、基地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给予工作人员编制,大力宣传苏南年画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建立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合理分配财政支出,多渠道设立年画保护基金,扩大资金来源。提高年画艺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改善福利政策,提高年画艺人生活质量,做好后备保障工作。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年画行业管理体系。制定年画行业切实可行的近期、远期目标,处理年画行业保护与开发的日常工作。建立年画行业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库,为研究苏南年画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奠定基础。提拔一批熟悉苏南年画的文化工作者到有关机构领导岗位任职。
(二)建立健全专业研究与制作队伍
针对年画创作主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可采取加强与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等措施,既要培训现有的年画艺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出一批新生代高素质人才,吸引他们加入苏南年画行业。
传统工艺技术在今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苏南年画单一的形式可从构图、色彩、取材等方面入手,丰富其内容及涵义,使苏南年画焕发新生。目前,苏南年画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分散经营。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从创作到刻版再到印刷,要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链,一体化生产。
年画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因此,年画传人成为保护苏南年画关键的一环。扩大传承人队伍,如在当地高校的选修教学中引入年画技艺,聘请技艺精湛的手艺大师进课堂授课,引入新鲜血液。推动传统“师徒关系”的发展,传承苏南年画制作手艺和文化价值。
(三)加大宣传力度
苏南年画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因此需要加大对苏南地区年画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通过媒体,电台,公交上的移动电视等扩大苏南年画的社会影响力,使苏南年画的成为人们闲暇时光中的娱乐组成部分。二是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社区,设立苏南特色年画社区站,如镇江丹阳年画社区站,无锡年画社区,积极开展保护苏南年画的活动,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途径。可以设立“苏南年画日”,向广大民众宣传苏南年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深化民众对苏南年画的认识,提高民众保护苏南年画的意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苏南年画。
在老年大学、社区开设年画学习课程,提高苏南年画在广大社会成员中的认知度。
此外,要深入教育体系,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将年画引入中小学课程,提高年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开展以苏南年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年画的制作过程,带领学生参观年画展览馆,培养学生对年画的兴趣,鼓励学生加入到保护苏南年画的工作中去。
(四)受众群体多元化
吸引苏南青年群体的注意是苏南年画重现生机的重要手段。年轻人社交手段繁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年画设计者应抓住这一点,将年轻人的喜好融入到苏南年画中,使苏南年画不再是传统认知上的古董文化,而是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文化。具体举措如下:年画设计者应激发青年消费群体对苏南年画的购买欲,创设年画系列产业链,比如在服装品牌设计上运用年画元素,打造时尚潮流的年画品牌服装,吸引年轻人关注。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关注年画,爱上年画。
(五)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虚拟展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可以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手段融合在一起,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等多种方式,结合声光电的综合效果,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年画的图像、制作工艺、知识背景。苏南年画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二维动画、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虚拟场景展示[8]等动画技术,对苏南年画的制作工艺、生产流程、使用方式、传播方式等进行虚拟再现,加强苏南人民对年画制作的参与感。再者,建立年画非遗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在移动网络盛行,纸媒消失的年代,人们大都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料,建立年画数字资料库能够打破时空局限,使苏南年画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此外建立年画非遗数据库也有利于年画资料二次整合,使苏南年画更系统化,规范化。最后,利用VR技术复原、三维立体成像等现代手段,挽救破损的年画,宣传苏南年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底蕴,激发苏南人民地方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
(六)发展新型年画产业
苏南地区相关政府可将苏南年画与苏南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根据苏南旅游特色给本地游客、外地游客提供欣赏和制作年画的机会,通过制定苏南年画旅游纪念品等手段打造全新的具有苏南地方特色的年画品牌。
年画设计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积极的将年画视域下民间信仰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行对接和契合。要将传统年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者从苏南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将苏南年画巧妙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打破苏南年画与苏南人民群众之间的疏离感的重要手段。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运营商要学会利用现代手段,例如发挥名人效应,捆绑销售等举措加大年画的宣传力度,从而达到增加年画的销售额的目的。
五、结语
苏南年画是江苏民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执着地守护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时至今日,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能否在5G时代里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壤,能否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成为苏南年画传承人和爱好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总而言之,苏南年画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价值丰富,传承和发展苏南年画对于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均有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美英.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变迁与民俗文化[D].河南大学,2010.
[2]陈欲晓.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语言[J].文艺研究,2012(11):141-142.
[3]洪宏.读图时代,如何读图?[J].江苏教育,2012(Z1):77-78.
[4]杨先让.老生常谈年画[J].年画研究,2016(00):5-6.
[5]孙芳.年画的文化价值解读[A].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6.
[6]徐燕:《传统吉祥观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6期
[7]向云驹:《为什么中国民间要以画过年》,《年画研究》2016年秋,第46页
[8]王琳,钟蕾.数字化在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