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烟墩大鼓的当代价值及传承

摘要:烟墩大鼓是壮、汉族文化艺术高度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汇聚智慧的民族艺术。烟墩大鼓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集中分布,保存完好。其纯手工制作,形状奇特,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挖掘它的当代价值,更要让它在新时代下鲜活地传承发展起来。
 
关键词:撼天震地的烟墩大鼓、当代价值、发展现状、传承思考
 
前言:烟墩大鼓不仅是民族间的文化艺术,更是世界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因其分布范围较小,研究该文化的学者不多,其文化成果也少之又少,不利于烟墩大鼓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此外,在以往的学者研究里对烟墩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传承发展措施不够全面,仍需后人继续努力研究。对此,我们针对烟墩大鼓文化的起源、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及传承思考等几个方面做了新的研究。
一、撼天震地的烟墩大鼓
1.历史渊源
烟墩大鼓传承铜鼓遗风,它流传至今仍未停止过。目前还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打大鼓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它于明代后期演化而成,其中,一种传说是流传在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一带的石堆、凤山等村。从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其性情十分凶猛残忍,出没时常常吃人,当地村民为了赶走这种凶猛吃人的野兽,便击鼓把野兽“年”赶走,并用鞭炮一齐驱赶;另一种传说是在烟墩北部数十公里的断吉寨丹霞地貌带的邓塘、六加、长餚等村,相传古时有一位武将出身的将领,十分爱好打大鼓,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绷鼓打,打到正月十六。后来这位将军当皇帝后,认为打大鼓是一项对人増强体质、交流友谊的体育活动,为了不误农事又能开展娱乐活动,便把打大鼓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日至正月十六日止。故当时的大鼓多用于战争时传递信息和吼跑野兽,再后来逐渐演变成过年擂大鼓的习俗发展下来。
2.制作工艺
大鼓最早是用水缸为鼓桶绷上牛皮制作而成的,后来由于一个水缸易碎,声音韵律差,后人便将其发展演化成用木凿制成。其组成部件主要有:决定大小的鼓身、制衡方向的鼓脚、有十字框四方框之分的鼓垫 、布或麻绳缠制而成的鼓槌、绷紧鼓的牛皮和篾青竹、固定功用的鼓梢和鼓钉等。一般鼓桶有1.4米高,直径有1.3尺。鼓身一般大致占大鼓的四分之三,鼓身制作尤为重要,因其内腔直接决定了鼓的声音响度。占大鼓四分之一的便是鼓脚了。鼓脚位于鼓底口下,其作用首先是固定鼓身,其次是形成一个框架。大鼓声色的悦耳程度取决于制鼓师傅的水平。其中,选用原始古樟木,将松木或楠木凿成鼓,然后用生牛皮绳索制成,形状决定了木材的大小。鼓体完成后,再在大鼓脚踏板和鼓脚手架中间按下鼓楔的诗句,反复进入鼓垫。经过一番精心艺制,上宽下窄,形如蕉花状般的大鼓便制成了,美丽而又大气。
二、烟墩大鼓的当代价值
烟墩大鼓——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宋明明在《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及其艺术特征》里为我们考察研究了烟墩大鼓浑身上下充满神奇的色彩及烟墩大鼓的制作工艺,把烟墩大鼓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完美展现出来。烟墩大鼓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民族文化价值,也是研究壮汉民族习俗文化的重要源泉。挖掘和整理这朵灿烂的民俗艺术之花,使之闪闪发光,在世界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一)文化价值
灵山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藏头小诗形象记录了烟墩大鼓在当地流传的状况,诗曰:“烟霞烽火越千年,墩台往事谁知晓?大地滚雷天上降,鼓乐曲曲诉衷肠。”伴随着跨越千年历史的烟霞烽火,烟墩大鼓振醒了当地壮、汉族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奏响了一部又一部当地壮、汉族村民的凯歌。击鼓迎春的风俗,充满了欢快热烈的“年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这种文化气息深深烙印在烟墩人民的心上,是一种对家乡对大鼓的归属感。大鼓文化可写进教科书,走进课堂,带给更多人新的思考,提高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
(二)经济价值
烟墩是灵山唯一的壮、汉族聚集地,位于灵山西北部,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它是烟墩-沙坪-伊泰坪鼓的圣地,蕴含着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烟墩大鼓被列为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钦州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推动烟墩大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传承大鼓文化,带动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灵山人的精神生活。随着当地对烟墩大鼓的不断推广,近年来烟墩大鼓凭借壮族“三月三”、市重大庆祝活动、马拉松等活动得到广泛传播,震耳欲聋的古老鼓声之中所蕴含的一韵一律无不传递着穿越古今的力量。岭南古镇那千年的大鼓雄风也无不传递着岭南古镇的精神意蕴。
三、烟墩大鼓的发展现状与如何传承的思考
2008年灵山烟墩大鼓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措施,当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陈洪波研究了近年来广西灵山县在对以烟墩大鼓和竹编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采取旅游开发、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烟墩人民在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但对于传承人数量少,烟墩镇的烟墩大鼓传人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思想意识落后等状况却未能作出解决的方法策略。
烟墩大鼓是壮、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墩大鼓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意义深远,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精髓。无论是从民族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的视角来看,传承与发展好烟墩大鼓文化对于灵山县人民的情感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来看,如何让烟墩大鼓的民俗意蕴以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下去,还是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才行。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烟墩大鼓文化,我们在现代背景下可做好以下的工作促进烟墩大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提高对烟墩大鼓工艺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
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烟墩大鼓是壮、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壮、汉儿女,应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优秀的成分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自豪,要自觉提高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承担起对烟墩大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强化烟墩大鼓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推进烟墩大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让烟墩大鼓进市场,就要充分利用灵山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烟墩大鼓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设旅游点吸引游客前来,扩大对烟墩大鼓的宣传。将烟墩大鼓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构建一个非遗“保护+传习+旅游+扶贫”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做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作用。钦州组织的每年一届的擂鼓大赛、擂鼓迎春及擂鼓娶亲等是烟墩大鼓文化融入生活的典型表现,它们的成功转型大大激活了灵山的经济。
四、结束语
烟墩大鼓对于灵山县的居民来说意义深远,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精髓。烟墩大鼓既是民间艺术,也是民族艺术。烟墩大鼓艺术之所以深受世人的喜爱,是与它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分不开的。我们要纵观烟墩大鼓的过去和未来,立足于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挖掘其新时代价值,再现烟墩大鼓文化,推动广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凯能  玉林师范学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