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京族哈节的研究-一广西东兴市江平万尾村为例

摘要:哈节,又称“唱哈节” ,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本文将探索京族哈节内涵中多方面的传统习俗,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传统文化的岁月沉淀。
 
关键词:哈节;唱哈;独弦琴;民间仪式;服饰 
 
前言:节日,是人们的一个调节点与兴奋点,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节日,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宗教信仰、伦理结构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来。京族哈节是广西东兴市一个少数民族:京族的独特节日。作为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京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既具有相似的文化特点,但同时也有着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文化特征。且京族与越南的民族同根同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 京族的起源及哈节的由来
  京族由古骆越部落发展而来。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万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 据京族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追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渔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北海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相传在京族人民受到封建压迫之时,天上派来了一位歌神,歌神用唱歌给京族人民带来了希望,听者纷纷效仿,积极投身于反抗封建压迫的队伍之中。最后,人们为了纪念堂歌神,尊其为歌组,称之为歌仙,并建立了哈亭。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也叫“唱哈节”。京语“哈”的意思是唱歌,“哈节”也就是“歌节”。在京族地区,每个村寨都建有哈亭。过“哈节”时,要请“哈妹”(歌手)在哈亭内演唱“哈歌”,非常热闹。“唱哈”、竹竿舞“”和“独弦琴”,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现如今,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每年哈节的第一个活动,万尾村全村村民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在哈亭门前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在乡饮仪式上,全村出席乡饮的成年男子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此来表达京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作为越南主体民族语言相通、文化同源的跨境民族,京族人民身上表现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信仰坚守。
(二) 哈节的民间仪式与宗族习俗文化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万尾就会举行哈节的相关仪式。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哈节的仪式分为四个部分:迎神、祭神、入席,听哈和送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再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族群的领头人主持哈节的乡饮。祭神一般是在节日当天的下午三点左右。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带领人们在海边迎接天宫中的众神进入神位。紧接着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结束后,京族还会进行娱神的仪式。仪式中包含了《进酒舞》、《采茶摸螺舞》和《灯舞》。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在哈宴当中,男女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妇女只能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不能进入哈宴范围。“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在“唱哈”结束之后就到最后的送神环节,京族人民会唱起《送神调》,舞起手中的花棍。在京族中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因京族人民与汉族各方面接触较多,宗教在该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信仰道教,也有信奉佛教的,多数带有巫术色彩。在京族社会 , “民间的神灵崇拜, 有 的带有浓厚 的 自然崇拜色彩 有 的受道教 、佛教的影响而成 有的则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 。他们所信仰的神, 按其供奉场所,可分为 `家神 ' 、 `庙神 ' 和 `哈亭神 ' 等三种 。 ”在哈节中与其息息相关的则是“哈亭神”。
(三) 哈节节日的延伸
  在哈节中,京族的独弦琴与特有的服饰也是美丽的风景线之一。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由琴体、摇杆、弦轴和挑棒等组成。独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一根琴弦,演奏者用其特有的装置——摇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演奏者用左手推拉摇杆,可以改变琴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高度。当往外拉摇杆时,琴弦张紧,音就升高;而向内推摇杆时,琴弦则松弛,发音就降低。这种技法被人称为“摇杆张紧”。在哈节中,不仅有哈妹和哈哥的对唱,还有有独弦琴在旁伴奏。现如今防城港市少年宫与东兴市文体局正大力发扬独弦琴文化,将独弦琴文化传播出去,让跟多人了解京族这独特的乐器。在万尾村还成立东兴市京族学校,在学校内,教师不仅传授学科教育知识,还教授京族语言:喃语和京族乐器独弦琴。开设京族特色的文化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从小就认识京族文化,还能让学生知根溯源,将京族文化传承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在哈节中,人们都要穿着礼帽与礼服,他们认为这样是对神的尊敬。男子的礼服,是用布或者纱做成妇人长及膝盖的长袍外套,颜色主要有黑、红(粉红)、蓝、青等。京族女子的盛装亦为礼帽(头箍)配以礼服,但其颜色一般都比较鲜艳,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红色(深红、大红、暗红、粉红)、蓝色(深蓝、浅蓝)和紫色。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 、天 文、历法 、音乐 、舞蹈 、饮食 、服饰和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民族意一识的个性表达。”节日的形成满足了人们一定需求的功能,对生活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虽然哈节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遭受到了非正常的禁止,但是现如今正焕发出了生机勃勃的现象,这充分证明哈节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上的一定的需求。其社会意义也十分深远。

作者:廖家锐 黄海媚 滕开跃,玉林师范学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