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基于文化理解的美术教学研究 ——以美术语言的解读为例

摘要:“文化理解”是高中阶段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世界教育的背景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解读美术语言为例,促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与文化进而理解美术作品,旨在提升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尊重文化多元性。

关键词:文化理解;美术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于巧慧;广西师范大学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美术的特点,学会尊重并且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的且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学习美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历史文化的途径,让他们学会理解、尊重和珍视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美术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包含了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肌理,材质等元素。美术语言是艺术家表现物质的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的载体。在漫长的美术历史长河,不仅是绘画,还包括了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篆刻等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术语言,它集中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力量与唯妙唯肖的巧妙构想,无不吸引着人们向往它。美术教育的首要目的毫无疑问是要让受教育者理解并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情感。在美术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实际上读懂美术作品远远要比运用美术技能要更为重要,这需要在教学中解读美术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并识别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文化的理解。

通过解读美术语言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就意味着在教学中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肌理等美术语言作为鉴赏画面的审美出发点,例如,当我们鉴赏达.芬奇的美术作品《蒙娜丽莎》,通过解读三角形构图与人物的曲线姿态之间动静对比理解美术作品表达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围绕展示图片,教师提问,创设动作模仿情境,学生对比观察等活动形式展开。首先教师展示图片,考考同学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画面当中的主要对比关系,分析这样的处理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找出了多种对比关系,比如明暗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粗糙与细腻的对比等。教师对各种对比关系进行了分析,让同学对作品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为引出最主要的对比关系,埋下伏笔。其次,由教师提问学生金字塔的外形特征,并且顺势引出画面中采用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营造画面平稳而均衡的视觉感受,从而突出人物端庄、静谧之感。接下来,教师创设模仿人物姿态的活动,请一位女生到讲台上与老师共同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这位女同学认真观察人物的姿态动作,发现蒙娜丽莎的头部、劲、胸、肩扭转的角度不同,其中心线连接形成了一条非常微妙的S”形的动态曲线,她的动作与神态都模仿的非常相似;相比老师的模仿的姿态而言,仅仅就是微微的斜向站立,姿势形成竖向“1”形。学生对比一眼就能发现女同学模仿的比相似。教师顺势引导:“既然‘S’形姿势能让人物形象更加自然与舒展,那老师再创作一个大‘S’的姿势如何?”教师扭动身体,摆出双手叉腰的姿势,提问同学们行不行。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动作幅度太夸张,不雅观,太粗俗。最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实可以深刻的解释人物的内涵,从蒙娜丽莎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的匠心独运,三角形的构图象征稳重,稳定,永恒,而人物的曲线姿态表达了变化,韵律与节奏,两者之间形成对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微妙的变化被画家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又表现了蒙娜丽莎举手投足与生俱来的优雅风韵,折射出一个高尚,典雅,恬静的女性形象,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同时也表达这一时期对人性的崇尚与尊重,解放人性的文化情感。通过解读美术语言与该画作的创作背景相吻合,从而对美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再如,在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时,通过解读画面中线条的美术语言表达五代时期上流社会优雅而尊贵的生活状态。以琵琶弹奏场景为例,通过播放琵琶曲模仿画作人物听琵琶曲创设情境,学生认真聆听,身临其境,并且提醒学生注意聆听观察音乐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并思考有什么样互通性的艺术语言。学生聆听后发现音乐与美术都存在节奏和旋律艺术形式的契合点,他们观察画面发现有大量的线条,这些线条与音乐的旋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顺势引导并且在画面中指出线条的存在以及变化关系,这些线条的长短,高低,粗细之间对比变化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相呼应,体现出画面的形式韵律之美,表达了主人丰富的日常生活。大量垂直线的美术语言,笔直高昂,体现出主人尊贵的地位与高贵的生活,同时也表达出这一时期达官贵族优雅富贵的家宴盛况。同样的结论通过解读画面中点的美术语言依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教学依然围绕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的联系,音乐的旋律由五线谱构成,五线谱由点与线构成,剖析艺术之间的深层次的联系引出美术作品中点的构成元素,让学生恍然大悟。画面中点的大小对比变化与音乐的节奏巧妙变化相呼应。理解了音乐与美术之间相互交融的共性,同时也了解了美术家通过点与线的美术语言来传达作品主题的创作意图。即通过点与线的结合,点的大小变化与排列的秩序象征着丰富且对生活严谨的态度,垂直向上的线体现形式变化的韵律美象征着优雅,尊贵的生活。这些美术语言巧妙应用体现了韩熙载晚年丰富,奢靡而高贵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上流社会达官贵族的奢侈,尊贵的日常生活。音乐与美术有着必然的联系与相互交融的共性,它们都表现艺术创作家内心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这段教学过程通过巧妙应用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艺术语言,让学生从欣赏、观察、感知、感悟中逐步理解美术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以此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美术语言是艺术家进行情感传达的表现手段,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通过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因此,通过解读美术语言让学生在感知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美的基础上鉴赏与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方法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最重要的是为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文化理解”素养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以“文化理解”为导向,解读美术语言,透过美术作品进而感知所蕴含的社会文化,通过这种“以小观大”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从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文化包容的态度,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同时也是教育成功的内在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劲.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点评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识芳.文化理解:高中美术鉴赏课涵养提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8):87-88

[3]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T].国美术教育2002:(4)

[4]李苏.美术语言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2(7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