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简介:贾路希,西安外国语大学;发表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
 
  摘要:为了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然后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最后提出了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关键词: 就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辅导员;
 
  DOI: 10.16681/j.cnki.wcqe.202217006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任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针对目前就业形势中的困难与挑战,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全面分析学生就业现状,寻找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境。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渠道拓宽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的多元化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第一,就业口径拓宽。各行各业对新媒体传播的需求客观上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创造了多元环境,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岗位日益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要来源。此外,各类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云计算、智能AI交互等技术持续更新换代,更多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国家出台的税收减免、融资担保、降息免息等优惠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大有裨益,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
 
  第二,政策性岗位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行业、部分群体失业风险上升,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压力增加,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及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全面增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科研助理等就业项目,利用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第三,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鼓励之下,创新创业政策逐步完善,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驱动平台涌现,如教育部每年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这些比赛和平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就业形势总体较为严峻
 
  受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较弱,外部环境严峻复杂,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宏观上看,就业总量压力较大。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
 
  从微观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局势、贸易冲突等因素也必将继续对我国就业总量及产业布局造成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因此为节约用人成本,不得不通过削减或停止招聘新员工来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当前国内疫情反复,2021届未就业往届生和2022届毕业生“双届叠加”的双重压力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向后传导。
 
  (三)就业观趋于保守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的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2021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较去年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与智联招聘的调研报告结果大体类似,之所以会出现“慢就业”现象,是因为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未转变就业观念,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独立意识不强,且家庭经济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父母可支持学生在家赋闲几年再求职,且可以为学生寻找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财务支持,并排解风险成本,等待学生出国留学和谋求就业创业机会;二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对薪资水平、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的要求和认知,以及对就业前景有过于理想化的想象;三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需求增加,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其就业观念趋于保守,大多选择全职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导致就业渠道进一步缩减。
 
  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需求的日益增加,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幅降低,新闻传媒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受疫情和新闻行业转型的影响,新闻传媒行业就业吸纳能力逐年降低。与此同时,新闻传播行业就业包容度较高,从业门槛较低,文笔优异的中文专业甚至理工类专业毕业生也能从事新闻媒体工作,这挤压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许多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采编新闻需要能够全面应对各项工作和各类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各种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有全面了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必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传播就业需求下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更高水准。
 
  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院校虽然发现了传媒市场需求的变化,但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迎合新媒体时代要求。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的岗位只是与互联网、新媒体有关,这些岗位专业门槛较低,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然而培养单位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导致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至于毕业生就业时发现自身缺乏竞争优势,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人才过剩”的局面。
 
  第二,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产业调整转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产业持续升级,传统媒体行业岗位需求大量减少,且这些就业岗位普遍采用灵活的聘用机制,薪资待遇比较低,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由于前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就业指导,学生不了解行业大环境,经过一两年的从业,对工作流动性强的不良生态已经习以为常,最终丧失了长期从事传媒行业的心态,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第三,高校对“泛媒体就业”认识不足。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把所有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那些样式拿到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击破了时间和空间阻碍。这个观点就是泛媒体就业的另一种解读。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经营江河日下,裁员和降薪频发,导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不再对传统媒体岗位抱有期待。在“传媒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问卷中,认同“掌握的专业理论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占比高达26.67%。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寻求各类新闻媒体以外的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内刊、新闻宣传、新媒体编辑岗位的“泛媒体就业”的需求连年攀升。
 
  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界已经认可的“泛媒体就业”成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当前就业的重要趋势。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副教授拉勒米·泰勒谈到,新闻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内容生产者,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媒介消费者。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形态和传播环境下,怎样的知识与能力规格才能适应传媒人才需求,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著名自媒体“咪蒙”创始人马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马凌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南方都市报,从业十余年,最终做到首席编辑的职位,但在2015年,她辞职后创办“咪蒙”,短短两年时间,收获全网1300多万粉丝,“咪蒙”和旗下公众号每篇阅读量都能达到“10万+”“100万+”,堪称互联网“顶流”。马凌的转型创业成功,与其在传统媒体多年做内容的经验积累和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有关。由此可见,在泛媒体就业的趋势下,市场需要的主体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
 
  (二)高校就业指导缺乏有效帮扶措施,且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近年的学科评估、高校就业工作推进情况检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学科评估中获得良好的评价,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学生。2020年,《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要求不到位典型问题的通报》显示,各地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故意抬高就业门槛的问题,导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法落实到位。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性不强。虽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而且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更新,没有从深层次思考就业指导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不能起到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公共课为主,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并未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专业能力、知识水平、职业规划都不尽相同,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失业救助政策、创业扶植政策等宣传工作时不够扎实、流于形式。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部门仅仅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对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不足,缺乏对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即便有指导,内容也比较狭隘,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观念和思维的培养。
 
  第三,就业工作仅仅依靠就业指导中心推动,未在全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分段分区域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导致就业经费、就业服务等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无法让毕业生真正享受到一些应有的政策优惠待遇。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总体来看,就业岗位虽然数量不少,但市场供求匹配度却不高。大部分地区和企业都发生了技工短缺、熟练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高校侧重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非常少,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中学术型人才偏多,技能性人才只占一小部分,作为文科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尤其如此。而当今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少,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二,劳动者期望和用人单位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虽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由于传统媒体的衰落,泛媒体就业成为主流,学生从事的大部分是传媒相关工作,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看到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预期的差距,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很多学生表示在刚入学的时候都怀揣着新闻理想,想要成为新闻行业从业者,但在毕业找工作时却因为现实情况的落差很难寻觅到心仪的工作单位。不但如此,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薪资不高的小型传媒公司或MCN公司上班,现实情况和新闻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会认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较小,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辞职换下一家,行业流动性很大,这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
 
  第三,毕业生就业单位中西部区域不平衡的矛盾。目前,我国正从总量性人口红利时代转为结构性人才红利时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在2011年达到峰值,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优势和出口优势支撑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已逐渐过去。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转型,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发展密不可分。2020年以来,西安、石家庄、郑州等省会城市推出“零门槛”落户政策。以西安市某省属高校2022届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为例,在已就业的学生中,49%的学生选择在西安市就业,30%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或东部沿海城市工作,19%的学生选择回到中西部的家乡工作,2%的学生选择到西部基层就业。可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很强的地域性倾向。
 
  三、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明了辅导员在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工作职责,可总结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应该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从根源上解决思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慢就业”“缓就业”甚至“啃老”的现象屡屡发生,对此,辅导员要转变学生的错误就业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辅导员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和模拟面试,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针对个别“就业困难户”,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教育学生除了课本知识,还要将所学转化为所用,通过模拟职场和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真实的就业场景,提高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技能水平,加强职场心理建设。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团课、“三会一课”、优秀毕业生讲座等方式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特别要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其次,要强化价值导向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立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而且在实际招聘工作中,新闻媒体行业用人单位都将拥护党的领导、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首要条件。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班会、主题团日、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导向引领活动,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的深刻内涵,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二)提升就业指导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首先,辅导员要学习并熟练掌握开展职业咨询和就业创业指导的基本技巧,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知识,提升多领域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次,辅导员要加强分析研究的能力,结合学生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剖析新闻专业就业前景和现阶段就业形势,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提升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最后,辅导员要注重因势而变、因时而新,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学生日常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此外,辅导员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开展就业指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就业信息渠道来源更加多元化。比如,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利用教育部主管推广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利用“两微一端”推送网文,分析行业趋势,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以通过班级QQ群及时向学生发送招聘信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就业状态,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辅导员还可以搭建桥梁,促进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的交流合作,组织用人单位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让新闻传播教育者了解行业真实需求,倒逼高校开展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三)加强就业全程指导,启发学生自觉提升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
 
  辅导员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如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辅导员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定位和传媒行业就业发展前景,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到了大二、大三阶段,辅导员可以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学生的就业方向;到了大四求职阶段,辅导员可以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分析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求职。
 
  在开展就业指导的同时,辅导员也要帮助学生认清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主体趋于平民化,媒介载体趋于个人化,传播手段趋于社交化,传统媒体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只看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根据现实情况,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使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只看学习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教育、讲座等方式,邀请毕业生和企业HR做职场经验交流分享,让从业者讲述最真实的行业生态和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学生了解职场核心竞争力——不可止步于掌握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素质。
 
  四、结语
 
  辅导员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其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辅导员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全程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崇高的新闻理想和务实的就业观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结合,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顾跃庭.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5)
 
  [2]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策论分析[J].王菱.就业与保障.2021(22)
 
  [3]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姚雪洁.传播力研究.2019(19)
 
  [4]泛就业时代的新闻教育[J].范玉吉.青年记者.2018(07)
 
  [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探析[J].陈琳.长江丛刊.2017(33)
 
  [6]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胡正荣,冷爽.新闻战线.2016(11)
 
  [7]新媒体时代传媒专业供需矛盾分析及破解路径[J].朱尉,王益勋.今传媒.2014(10)
 
  [8]泛就业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学生素养提升[J].范以锦.新闻与写作.2014(06)
 
  [9]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引导模式及方法的探讨[A].冯海燕.“两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中的探究和实践专题论文集[C].202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