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范勇,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发表于《林区教学》期刊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初中数学教学得到了教育界充分的重视。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反映数学难学,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仅仅依靠教师在备课、讲解和作业批改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对症下药”。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探讨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初中数学;认知心理;
 
  初中数学对于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难度不断提升,导致很多学生不太适应该阶段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学不明白”的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这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一、教育心理学与初中数学教学
 
  1.教育心理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目前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体系和理论尚不完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该学科有益于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和教学改革思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可以助力改进教学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教学氛围。
 
  2.学生认知心理与心理学应用现状
 
  当前学生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做到环环相扣,随意性较强。如,学习知识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找到学习规律和技巧,对相关的知识没有敏感性,有些甚至沿用过时、单调、机械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数学基础薄弱,语言文字理解力较差,影响数学学习,更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甚至还没有弄清数学概念之间、定理之间的联系,知识学习缺乏系统性,不能有效地使学习条理化、规律化。
 
  心理学是一门体系完整且内容全面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众多分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学校教育是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心理学理论已经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轻松学习数学。
 
  可以说,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应用心理学理论。
 
  3.心理学理论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重逻辑思维的特点,使得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不能及时找到学习初中数学的适当方法,及时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就容易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和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研究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充分理解和领会这些心理学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帮助学生摆脱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初中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数学的理念和方式,最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和学习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应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高效地应用心理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同理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换位思考、倾听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是“讲”与“听”的关系,这种关系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同理心”心理学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教师由“讲”变成“分享”,学生由“听”变为“互动”,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平等,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课堂地位,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和平等,进而形成和谐、融洽、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地掌握,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来讲授,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点与困惑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形成友好、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登门槛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是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低、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初中,正值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敏感、内心脆弱、不够自信、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烈、具有十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尊心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以及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更加具有层次感、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一方面,目标的设立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来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课堂目标;另一方面,口头表扬等激励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权威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权威效应”鼓励学生上进求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视榜样为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权威效应”理论,用榜样鼓励学生上进求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榜样,既要避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更不能让学生滋生骄傲自大的心理。例如:对于数学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数学小博士”的称号;对于在数学课堂上互动性和参与度比较高的学生,可以给予“参与小达人”的称号。这些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向优秀榜样学习来提升自我。同时,榜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给予“进步之星”的称号,使其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4.“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确立一种合作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多伊奇(1973)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的目标与手段都是积极的并相互依赖时,其合作便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合作变得愈发重要,合作双赢的案例数不胜数。对于初中生,正处于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十分强烈的时期,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而且他们对于合作双赢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不愿意互帮互助的情况,甚至出现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小组作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懂得“1+1﹥2”的真谛,学会主动分享学习心得、互帮互助。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例如,班级可以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作业,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认知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懂得合作可以双赢。再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懂得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数学教学参与度,而且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激励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即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激励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和劳动效率与职员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而工作态度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因素。研究发现:“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不断对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障学生坚持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通常情况下,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来自于教师的肯定、鼓励和重视。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并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尤其要特别关注学习热情低的学生,要尽可能地为他们的“闪光点”竖起大拇指,对其积极性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更好地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例如,在某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伸出五个手指,并向学生询问“这是几个手指”,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作答,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学生才说出“三个”,此时教师并未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而是大声称赞道:“你们真棒,还差两个你就得到正确答案了。”在该过程中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指责,而是选择用称赞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好,但是存在一些厌学情绪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其任课代表或者小组长职务,以此达到激发他们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进步表现,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要改变现有的评价观念,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都要给予肯定,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应不断学习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