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指向思维素养的中考试题述评——以近三年宜昌中考试题为例

作者简介:刘晓磊,邓岑,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发表于《中学语文》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归。近年来宜昌市中考试题开始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并寓学于考,以考试为载体发展思维素养。本文以近三年宜昌中考试题为例,从打破惯性,发展创造思维;解构矛盾,发展辩证思维;勾连生活,发展形象思维等三个方面对指向思维素养的中考试题进行述评。
 
  关键词: 宜昌语文中考;创造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评价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理应对思维素养进行考查,以充分发挥导向和甄别功能。为此,宜昌中考语文命题紧随时代步伐,科学地考查思维能力,并寓学于考,以考试为载体发展思维素养。
 
  一、打破惯性,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摒弃舊事物、旧思想、旧方法,产生并实施新成果、新思想、新方法从个人获得高效益的思维活动。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会按照惯性思维思考问题。惯性思维可以让人们游刃有余地解决熟悉的问题,但也常像一条锁链,让人们囿于常规的、传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追求突破和创新。为此,不为惯性思维所束缚,敢于挣脱思维定式,学会创造性、建设性的思考,应该是运用和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宜昌市语文中考试题便尝试通过打破惯性的方式,来考查和发展学生的惯性思维。
 
  譬如2019年宜昌市语文中考试题汉字部分第5题。
 
  5.请将下边的文字誊写一遍。
 
  原文:研表究明,人看在字时,会动自字将排好。
 
  人能够在阅读时将错误的语言正确的理解,主要是源于一种惯性阅读行为。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因素导致了人的惯性阅读。
 
  首先是眼跳距离。就是一次阅读注视行为,眼睛接收的信息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断形成了提高阅读效率的习惯,换而言之他们在不断的提高眼跳距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看这道题时,眼睛习惯性地一次性看了一整句(七八个字左右),甚至更多。大脑直接接受的是整句的信息,而不是个别字词的信息。但如果把学生的眼跳距离缩短,他们看到的题目可能就成了
 
  研表究明,人看在字时,会动自字将排好
 
  便可以直接发现句子中语序混乱的地方,从而无法直觉地正确理解语句。
 
  其次是心理图式。就是人固有的知识经验结构。这也是一种惯性,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人认识事物,往往会带有自身经验的色彩。经验不同,对同一个对象的认知便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很熟悉“研究”“表明”这两个词语,也很熟悉“研究表明”这一组搭配,这种知识经验带来的惯性,就会让他们第一时间把“研表究明”理解为“研究表明”的含义。
 
  严格来说,这种惯性阅读可能带来负面作用,比如阅读得不够仔细,比如阅读理解的狭隘、固化、经验化等。如何解决这种惯性?以这道题为例:
 
  语料本身能打破惯性思维。大多数学生看第二遍后,自然能发现句子中的语序问题,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将错误的句子进行了正确的理解。这时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正确语序进行正确理解)无法适应现实情境(将错误语序进行正确理解),心理便会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出现了认知冲突。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冲突的存在,会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究,并调节原有知识结构,以平衡心理冲突。这便是命题者对学生阅读习惯的一次深切叩问,希望他们能够察觉到自己在阅读时,习惯性地只读其全貌大概,忽视细节幽微。
 
  解题过程需要创造性思维。本题要求“誊写”,这个词是极易理解的,但是仍有大量学生答题时将语序进行了还原,缘何?学生已经将“答案都是正确的,要回答正确的”奉为圭臬,这便是一种解题中的惯性思维。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敢于打破考试常规的学生,才有魄力写下错误的句子,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而那些答错的学生,在知晓答案后,其固有思维自然又会遭到一次强烈的冲击,再一次进入产生认知冲突,然后调节认知冲突的过程。
 
  两次认知冲突的产生和调节,便会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存有的惯性思维,并在主动打破惯性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
 
  二、解构矛盾,发展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主要是以全面的、变化的、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在文学文本中,存在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关系,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矛盾进行整体地、本质地进行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文本题旨。近年来,宜昌市中考试题能敏锐地捕捉到阅读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并引导学生以解构矛盾为主要形式,对事物进行辩证地认识,考查并发展其辩证思维能力。
 
  譬如2021年宜昌市语文中考试题中的11题。
 
  【步惊】性□。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葳蕤】性□。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11.中药有温、热、寒、凉、平五种药性。中医治病依中药之性味,以凉祛热,以温祛寒。请联系上下文,推测“步惊”和“葳蕤”两味中药的药性,并填写到文中的方框内。(2分)
 
  此题引入了国粹中医文化,是一道具有跨学科思维的传统文化考题。中医认为人体有阴阳二气,两者相互依存转化,这是一对典型的矛盾。中药的药性与人的体质相对,因此中医会全面地判断人体阴阳——寒热虚实的状况,再以温药祛寒气,以凉药祛热气,借药性调和人体阴阳,使其处于动态平衡。以全面、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调理人体阴阳情况,这其中蕴含着中国最为古朴又典型的辩证思想。学生要顺利地解答此题,必须对人体体质矛盾进行解构。首先,应充分理解题干的提示,了解药性和体质的基本知识,初步拆解人体体质中“寒与热”“虚与实”的矛盾;其次,要准确分析出调和矛盾的用药思路,即“寒与热”这对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影响和转化;最后从语境中筛选出“愈寒疾”“主暴热”等关键信息,并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推断出矛盾的对立面,填写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寒热情况。
 
  又如2021年宜昌市语文中考阅读部分《成长回声》的第35题。
 
  35.“成人就意味着在亲情和自我中取舍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成长回声》叙述了青春期的孩子为邀请朋友在家过生日,要求父母外出腾出空间的故事,反映了当今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路上与父母关系逐渐疏远的现象。成长是一个自我不断成型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必然会与亲情带来的束缚形成矛盾。在亲情与自我中徘徊纠结,是大多青少年都会经历的,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命题人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内心矛盾的焦点,以“成长是否需要在亲情和自我中做取舍”设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理解,多元解读。学生既可以赞同,然后深入分析这一对矛盾产生的根源;也可以反对,对矛盾进行客观分析,再提出自己认为的解决之道。如此便能全面地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甚至重构矛盾。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勾连生活,发展形象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形象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也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思维方式,它让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内在本质得以形象地反映。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含蓄而又深沉的表达意旨,在字里行间都留有许多的空白,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依靠联想和想象去填充,去体验、品味作品,由此体会作者熔铸在文字里的真实情感。为此,宜昌市的中考命题,对于较为抽象艰深的文本题旨,不会直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等,而是提示学生勾连生活实际,运用形象思维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降低理解的难度,深入探究文本题旨。
 
  譬如2021年宜昌市语文中考阅读部分《成长回声》的第34题。
 
  34.生日宴上,父母极不情愿的这一“躲”,实际上,预示着亲子关系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你自身成长经历出发,说说这种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此题指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方法,以深入理解文本题旨。题干从文中“父母之躲”的细节切入,直指文本题旨的关节“亲子关系的变化”。这种关系变化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冲突、感情的隔膜,这是读透文本的关键,却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为此,命题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析亲子关系变化的本质,而是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中,与父母在相处方面的具体变化。学生通过勾连、梳理这些具体形象的生活细节,自然能将亲子关系的抽象本質,在大脑中加以形象化,并不断形成认识。如此设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题旨的理解,更指导了学生勾连生活经历,发展形象思维的方法。
 
  又如2019年宜昌市语文中考阅读部分的第29题。
 
  29.观察“归昀”和“姑姑”的人生状态,完成下边的填空。(2分)
 
  人由“水”的状态变成“猪油”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人生由变得的过程。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它在命题过程中的原型本为:
 
  29.观察“归昀”和“姑姑”的人生状态,你认为人生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人生状态”本就是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话题,若只提示学生关注两人的人生状态,学生自然难以提炼出答题要点。所以命题人对题干进行了修改,直接指出“水”和“猪油”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形象事物。此时学生只需要运用形象思维,联系自己在生活对这两个事物的认知——“水”具有清澈、纯净的特点,而“猪油”常给人油腻之感。此时便不难将“水”与“单纯”“幼稚”等人生状态对应,将“猪油”与“圆滑”“世故”等人生状态对应,抽象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这一题是对形象思维能力的直接考查,直接勾连“水”和“猪油”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形象事物,为学生搭设支架,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顺利解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