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我国996工作制的成因与解决路径 ——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行业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却出现了打破八小时工作制的"996"现象,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方式。"996"现象不仅给互联网企业员工的身心带来极大伤害,也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给国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感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对于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劳动价值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发展下,我国996工作制的成因和解决路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996”工作制;互联网;劳动价值论;劳动

作者简介:祖渝琳;重庆工商大学

一、我国996工作制的由来背景和表现形式

(一)996”工作制的由来背景

996”工作制是我国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实行的工作制度,一个“9”意味着早上9点开始上班,另一个“9”表示晚上9点下班,“6”表示一周工作6天,周而复始,明显并与我国劳动法的法定工作时间相违背。这种加班制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法律规定,我国工作者一周最高工时为48小时,月累计加班时间不超36小时。有一些互联网商业巨头表态说自己的公司并不强制“996”,但在法律框架之外,以“996”为代表的“加班”已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现象,强制与自愿的界限模糊不清,这种现象被融入所谓的“企业文化”中,企业主将对员工的过度使用演化成对员工的道德要求。

(二)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幽默大师卓别林曾在电影《摩登时代》通过形象立体的方式中揭露了用工的机械化模式,他将生产线上的工作者表现为生产机器的一部分,从而表现人在过度劳动中发生的异化。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996”群体也看似摆脱了这种机械化操作,但在某些层面上来看,“996”企业所倡导的工作强度与《摩登时代》所表现的几无差别。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在“996”现象发酵后发声,表示能够“996”是一种“福气”,“996”是奋斗者应有的姿态,但他们并没有表明“996”是否与相应的加班福利对应,也不会讨论在“996工作制”下员工是否真的会得到进步与成长。“996”被美化成责任感和时代感,被说成是工作者应有的勤奋姿态,能以超常的劳动换取超常的价值也许是一些奋斗者们认同的价值观,能为奋斗者提供奋斗环境与上升机遇的公司也是奋斗者的平台,但现实却是,许多劳动者深陷“996工作制”的泥潭,超常的劳动并不能换取对等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成长机会,“996”正在消耗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代劳动者的青春。在网络讨论中,许多人抛出了自己在“996制度”中的对策,比如他们如何表现出迎合“996”但出工不出力的态度,如何靠拖延战术达到“996”要求的工作时长。员工这样应付企业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互联网企业以“优化”之名进行裁员,将原来2-3个人的工作压到1人身上,且只需要支付1.5个员工的费用,这种以节约人力来节约成本的方式导致个体工作量加大,不加班就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另一点是企业将加班文化与职业道德与奋斗精神交杂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加班就是不努力”“不辛苦就是不勤奋”的错觉,在这种道德绑架式的企业文化,或者说是企业低俗管理方式下,劳动者不得不忍受996。从网络上泛起的复杂回响让我们看到996制度”不仅是奋斗与休闲的矛盾,也不仅是压榨与反抗的矛盾,还是曾经的大量盈利与如今工作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经济下行压力下互联网行业红利逐渐萎缩的矛盾。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克思发现工人在交换资本和雇佣劳动时,用他们的劳动力换取生活信息,用家庭资本换取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创造财富,工人的这种创造力不仅可以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费用,还能使这些劳动力创造比其本身更大的价值。这就使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雏形。劳动力成为商品理论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解释了困扰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提供了最重要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商品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劳动是工人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过程,同时进一步区分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是什么样的。最后马克思总结到,资本概念内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是超出工人生存实际所需的价值的一部分,即超过了维持生存能力的直接需求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商品理论已成为揭示剩余劳动力价值来源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马克思把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

(二)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主义者不仅追求拥有和消费的剩余价值,而且追求资本的增值。因此,他们通常将从劳动者手中无偿夺取的利益分成用于收入消费和用于资本或储蓄两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新价值,现在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以便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提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资本主义无报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工人的剥削和支配。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巨大的佩服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失业现象如此严重的本质,也为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劳动从属资本理论

马克思在确定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依赖资本理论。马克思认为,适应这两种形式的剩余价值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工资本。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的传统形式可追溯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早期。目前,还没有适应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社会化生产,劳动力与资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政治或社会支配或从属关系。因此,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从属资本理论不仅阐明了就业劳动属于资本的经济本质,还阐明了资本所有制向社会个人所有制转化的思想以及资本所有制最终灭亡的内在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的背景,但社会主义保持了其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也在跟随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升华,不断适应各个国家的需要。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今天,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永葆生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对我国未来前进道路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人才、税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三、解决路径

(一)在社会建设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法律层面规范用工

互联网行业资源竞争带来的边际效益降到极低,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应该为互联网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相关企业良性竞争。除此之外,政府应该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好互联网人才培养工作,形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就业形态,继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打通员工维权渠道,降低员工维权成本,赋予员工享受生活的权利,杜绝非自愿的996”现象出现,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在企业发展方面,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工作制

步入互联网时代后,员工的职业生活需求也有变动,员工在变,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也应该顺应其进行调整。企业可考虑实施EAP计划(员工帮扶计划),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配合宽带薪酬制度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福利制度,给员工营造合作中竞争的工作环境。实施科学合理的弹性工作制,缓解肩负工作家庭双重责任的劳动者的角色冲突问题。企业在进行劳动定额时不仅要考虑工作本身,还要考虑员工的真实情况以及家庭状况,遵循法律要求,留给员工固定可自由支配的生活时间,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优化管理流程,依据员工的正常工作承受能力合理定责。

(三)在个人成长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维权意识

互联网行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只有让自我提升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互联网知识更新速度,才能获得职场上的竞争力。在企业和员工的博弈过程中,个人往往处在劣势,将自己培养为多元跨界、行动导向同时有独立人格的互联网时代人才,才能在劳动时间谈判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同时也需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当正常休息时间被占用时要勇于为自己维权。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员工应该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搭建“温暖”小家,共同构建“美好”大家。

四、结语

在我国互联网行业引导着鼓吹996”制度的时候,国外很多互联网企业已在热火朝天地研究如何缩短工时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美好社会的构建需要以“人”为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回归到“人”的身上。互联网企业在雇佣劳动者后,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管理将购买的劳动力有效转化为劳动,提高效率而非加长工时。社会、企业、个人应该重视“996”现象的成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996”,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翩翩,吕学梁.工作时间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对于996的思考[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02):101-109.

[2]班小辉.反思“996”工作制:我国工作时间基准的强制性与弹性化问题[J].时代法学,2019,17(06):27-33.

[3]杨可方.对“996”工时制下加班现象的思考[J].经济师,2019(09):50-51+54.

[4]刘志国,栾瑞华.我国“996”工作模式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基于马克思工作日理论的分析[J].经济论坛,2020(11):137-146.

[5]陈元园,崔宇.浅析“996”工作制的原因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19(17):256.

[6]陈伯强,周丽萍.合法合规应对“996”,切实维护职工权益[J].作家天地,2019(12):41+50.

[7]钱叶芳,徐顺铁.“996类工作制”与休息权立法——资本与法律的博弈[J].浙江学刊,2019(04):56-67.

[8]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01):25-40+205.

[9]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2(05):3-12+92.

[10]富丽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知识经济,2020(21):67-68.

[11]郝姝媛.人本角度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探究[J].西部学刊2020(10):25-28.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