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江苏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的思考

作者简介:张捷,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发表于《北方经济》期刊
 
  摘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推动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江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吸纳国内先进省市的优秀做法与经验,提出4点对策建议: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高效协同,提升绿色研发平台的创新能级,加快绿色企业群落的系统营造,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开放发展。
 
  关键词: 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思考;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推动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江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既面临机遇、挑战,也存在一些主要困难,需要精准施策加快构建。
 
  一、江苏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面临的机遇挑战
 
  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为江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带来了契机。从国内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充分激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新动力,其中“碳达峰、碳中和”愿景、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倡议,为江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供了新空间。从自身看,在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共同富裕等领域,江苏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些将促使江苏发挥内需市场巨大潜力,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特征更趋明显,叠加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动荡源风险点显着增多。国际产业合作分工体系全面调整,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均在布局战新产业集群,其中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日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逐步转变为正面竞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法,但随着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的技术代差快速缩小。这些挑战将推动江苏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全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二、江苏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协同有待强化
 
  从内部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够,主要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偏低,产业链长度总体上偏短,对其深度开发、多维延伸的力度不够。从外部看,产业链存在部分同质化现象,链条之间缺乏协同配套效应,协同方式停留在单一的线性上下游联系,专业化分工、社会协作、模块化生产水平有待提升。主要原因:从自身看,江苏的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主要为规模型,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垂直分工体系,高端产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从数量分布看,支撑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所涉环节、范围不均衡。
 
  (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研平台有待创新
 
  江苏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产品集中在应用开发环节,高端环节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部分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研发合作缺乏长期性、稳定性,技术成果产业化率低于75%。主要原因:在内部,政产学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息不对称、机制不完善;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仍需优化。在外部,受到周边都市圈的隔断、虹吸等效应综合影响,高规格高质量的一流先进研发平台建设偏慢。
 
  (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企业结构有待调整
 
  产业内企业规模质量参差不齐,“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后续储备力量仍显不足,相关企业的细分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国内外影响力、知名度的“拳头”产品品牌不够多。主要原因:产业内相关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不尽相同,交易成本较高,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取得联合投资共识;产供销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面向中高端市场营销的供给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链主”企业的吸附效应,暂未形成上下游各类企业的综合性分工合作体系。
 
  (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合作有待深入
 
  从区域联动看,按照碳排放30·60目标要求,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合作资源面临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环境联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热、民间冷”现象。从对外开放看,“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地区的疫情,给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交流合作带来较大影响,产业对外投资的区域布局亟待优化。主要原因:本土相关企业较难占据国际市场价值链的高端位置、竞争优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涉及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及大型跨国公司。在项目申报明细等方面,与周边区域省份尚未完全充分对接。
 
  三、国内先进省市的可鉴之处
 
  (一)政策引领:链条协同精准高效
 
  聚焦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近年来,上海围绕疫情时期的“六稳六保”要求,依托《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高效融合。目前,正依托上海“十四五”战新产业规划,布局“上海高端制造”产业链。实施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近年来,浙江省围绕标志性战新产业链前景,发布《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推动形成以杭州、嘉兴为核心,与宁波等地协同发展布局。目前,正与长三角城市建立产业链安全协调机制,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产业循环发展成果。
 
  (二)模式赋能:产研平台量质齐升
 
  支持外国投资者设立研发平台。多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发展要求,依托中欧知识产权促进中心,鼓励外资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平台优势资源,共同组建研发联盟机构。目前,上海的外资研发平台达到500家,“十四五”末将达到560家。创新研发平台搭建应用模式。2020年以来,深圳依托“橙色·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倡导共建“战新产业互联网新业态”,汇聚了全球20多万研发资源与工程师团队。目前,深圳与浙江移动采取共同研发搭建模式,国内规模最大的边缘云计算网络得到成功应用。
 
  (三)群落营造:企业结构持续优化
 
  引培优质企业参与产业集群前沿布局。2019年以来,深圳围绕产业集群迫切发展需求,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向国内外招募企业项目,成功落地了京邦达、拍拍电商等企业。目前,正按照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直供方案,筛选一批优质企业,直接供应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立足基础加快建设“未来工厂”。近年来,杭州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率先走出了特色智造之路。目前,立足数字化雄厚基础,提出培育五类“未来新工厂”共207家。
 
  四、对江苏省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高效协同
 
  一是制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培育计划。围绕贯彻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抓住江苏民营经济发达、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现代化建设基础坚实、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交融等优势,用足“十四五”规划的战新产业前期研究成果,从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培育周期、考核奖惩等方面,强化“十四五”时期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地标建设。在优质市(县)区域,发挥江苏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红利,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发挥江苏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基础优势,提升产业链协同的稳定性。
 
  二是构建协调高效的协同机制。跟踪国家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要求,发挥江苏绿色低碳示范作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动态管理、联系服务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工作专班,推动形成一体化强大合力。根据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培育计划细则,明确各市(县)区的产业集群的培育主体、培育举措、培育责任、评估手段、容错范围。加强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统筹招商,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二)提升绿色研发平台的创新能级
 
  一是提升高质量研发平台供给水平。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发展的不足,采取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揭榜挂帅”等形式,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重点领域,迭代编制核心技术攻关“绿黄红”三色图。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攻方向,招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孵化器等资源,在江苏设立高质量研发平台。释放江苏“十四五”规划中科技创新红利,从功能流程优化、分工管理统筹、资金来源筛选、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深化科研平台基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降低非必要制度交易成本。
 
  二是推进应用需求与研发平台供给深度对接。依托长三角产业合作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运作机制,充分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的平台应用需求,聚焦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重点行业应用场景。跟踪国家省市重点研发平台的计划,通过专家评审、供需双选、项目签约等方法,定期遴选江苏本土化的应用示范平台。依托与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发展相关的协会组织,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示范平台基地应用,助力提升研发平台的应用规模、层次、质量。
 
  (三)加快绿色企业群落的系统营造
 
  一是推进“链主”企业培育计划。聚焦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在江苏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链主”企业苗子库。以江苏绿色低碳行业为重点,鼓励相关重点企业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工作,孵化一批具有鲜明“显示度”的行业“链主”企业。依托上海进博会等会展,提升江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并扩大“国字头”、世界级品牌增量。
 
  二是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备胎”资源库。扩大专精特新企业资源库,是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较高附加值、现代化产业链的重要力量,对于聚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发展动能至关重要。因此,江苏可以在优质地级市,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储备型企业,鼓励其建立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发挥现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作用,通过采取北交所上市、“一企一档”“一企一策”等方法,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及时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四)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开放发展
 
  一是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区域共同体。依托长三角共同体、科技创新合作“飞地”,以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江苏企业为主要市场主体,鼓励其对外参与产业集群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依托苏州、南京、无锡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活力较强地级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示范区、产业合作区,理顺区域共享利益分配关系,加大长三角城市信用联盟成果应用力度。擦亮江苏各地级市的优质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法治营商环境,推进监管标准互通、结果运用互联。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高质量对外开放。关注逆全球化、国外疫情风险动向,研究落实《外商投资法》新举措,调整江苏的产业对外投资布局。充分利用江苏省贸促会、欧美同学会、国际友好城市渠道,引进产业集群行业准入、产品研制、服务提升等国际标准。依托江苏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健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举措。发挥苏州创博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马山(太湖)生命与健康论坛的“磁场”效应,增强“江苏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
 
  参考文献
 
  [1]Innovative product design method for low-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multi-layer carbon footprint information[J] . Jun Peng,Wenqiang Li,Yan Li,Yuanming Xie,Zilin Xu.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9
 
  [2]刘晓桐,邓宏兵.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绩效测度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9,32(2).
 
  [3]马骍.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2).
 
  [4]邹博清.绿色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关系探究[J].当代经济,2018,(23).
 
  [5]贺菲,刘超.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6]中共江西省委政研室,江西财经大学.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江西省特色优势及其竞争力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