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刘贺贺,祁晓慧,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于《北方经济》期刊
 
  摘要:农牧交错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给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提出了全新挑战。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典型旗县奈曼旗为研究对象,指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奈曼旗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编号:71940018)资助;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重点课题“内蒙古不同民族牧民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空间分异及作用机理研究”(2017ZDS3);内蒙古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牧民城乡流动的城镇化效应研究”(NDGCC2016-1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总面积达到294.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69%,是我国一类特殊的农业空间。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占比达到40.28%,是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最为广泛的省份。长期以来,农牧交错带脆弱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恶劣的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农牧交错带成为贫困发生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分布在农牧交错带的旗县有62个,总面积为61.1万平方公里,占全内蒙古国土空间面积的51.6%,覆盖了内蒙古的31个原国家级贫困县,26个原自治区级贫困县。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在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步入到产业兴旺的发展阶段,至此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障碍
 
  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民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宏观政策、行业要素、生产组织方式、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均发生重大变革的当下,畜牧业在农民经济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为养而种”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成为农民积极响应市场的行为。然而,农牧交错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向高质量转型发展面临多重障碍。
 
  (一)脆弱生态环境与规模化养殖相矛盾
 
  长期以来,农牧交错带的农民为了获得可持续生计,不断向生态环境索取,造成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显着恶化,突出表现在耕地、草原荒漠化、水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等方面。“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发展模式,促使种植业产品饲料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草料,降低了养殖业的生产成本,为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从长远来看,养殖业规模化要求要素资源有效配置仍显不足,尤其是水土资源要素配比不均体现最突出。因此,脆弱生态环境与规模化养殖矛盾突出。
 
  (二)农民养殖技术欠缺和生产基础薄弱
 
  农牧交错地带广泛居住的农民长期以种植业为主,无养殖经验。即使是该地区的蒙古族,也因长期从事种植业而缺乏养殖业相关从业经验,致使养殖技术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的发展。此外,长期以来以种植业生产或者家庭式小规模养殖为主体,致使养殖业现代化、规模化需求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受限制。
 
  (三)产业结构初级且提升潜力基础薄弱
 
  尽管当前农牧交错带已经开始大量出现“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养殖业发展模式,但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养殖繁育,农民的经济活动以活畜交易为主,通过售卖自主养殖的牲畜获得利润,主要将畜种销往山东、河北等省份。售卖畜种以改良畜种为主,缺乏优质畜种;缺乏交易平台支持,尤其是缺乏包括电子商务等信息化交易平台。不仅如此,农牧交错带地区畜牧业产业链延伸发展不足,缺乏畜产品加工相关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畜牧业高质量、高附加值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发展潜力待提升。
 
  (四)乡村人居环境与畜牧业发展不兼容
 
  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发展仍以小农户生产经营为主,使得其养殖行为通常集中在自家庭院中。伴随养殖业对农民经济收入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户养殖规模开始不断增加,“前庭后圈,人畜同院”的庭院式畜牧业养殖开始呈现出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不兼容的情况。突出表现在:由于庭院规模有限,导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受限,即使是育肥养殖,规模也明显不足;庭院式养殖增加了居民生活环境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造成乡村生活环境的整体恶化;庭院式养殖导致居民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无法有效剥离,居民生活环境恶化,夏季蚊蝇增多,导致人畜共患病发病率提升;庭院式养殖规模化发展导致牲畜粪便的处理压力急剧提升,尤其小农户的生产空间分散,增加了粪污处理成本,此外乡村牲畜粪污处理产业本身不足,也加剧了乡村人居环境与养殖业发展的矛盾。
 
  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带来养殖业发展机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发展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环境基础上完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不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治理沙漠化区域,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可能的饲草料基础。此外,国家实施的生态奖补政策,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区域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严格控制草原地区的牲畜数量和养殖规模,为农牧交错地区发展舍饲养殖、半舍饲养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机遇。
 
  (二)消费者对高品质畜产品需求成为市场机遇
 
  伴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催生了对海外高品质畜产品的进口。然而,在全球新冠疫情并未结束的情况下,海外冷链畜产品被频繁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导致进口畜产品日渐趋紧。国内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畜产品的有效高质量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给国内畜产品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
 
  (三)畜产品受到来自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现阶段,农牧交错带的养殖业以牛、羊和猪为主体。以牛羊为例,畜牧业经济发展多以活畜交易为主,产业链下游的加工生产能力远不足,加之远离消费市场,导致面对来自自身活畜输入地的山东、河北等地的强烈竞争。山东、河北等地具有强大的消费市场,且对于畜产品的消费习惯有着差异性,导致农牧交错带的畜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畜产品扩展市场的道路任重道远。此外,山东、河北等地具有更为高效的生产能力,体现在其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和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劲。从整体来看,农牧交错带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有待提高,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优质畜种资源的应用受到限制
 
  尽管已经意识到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价值和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源头上将畜种资源提升起来,但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发展却面临着优质畜种资源应用受限的挑战。目前,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畜种繁育方面仍有较大缺口,一方面是国外优质畜种资源引入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国外优质畜种资源本地化改良的压力。
 
  三、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夯实饲草料供应
 
  对农牧交错带不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采取“以水定种,宜草则草,宜麦则麦,道地作物,生态发展”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在丰水的旗县区要鼓励牧草的种植,大力发展紫花苜蓿、冰草等特色牧草的种植,形成“面域+点状”的牧草种植格局。另一方面,在贫水旗县重点发展旱生植物的种植,尤其要鼓励地道燕麦、藜麦、荞麦等作物的种植,鼓励发展秸秆化加工发展,促进燕麦、藜麦、荞麦的秸秆饲料化,促进农牧结合发展。在农牧交错地区要实现对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饲草料,以降低畜牧业养殖成本。
 
  (二)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实践
 
  充分利用国家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政策红利,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工程,并大力促进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促进生态产业化实践。诸如可以生态环境脆弱区为支撑,重点推进柠条、蛋白桑等灌木作物种植,借助“平茬”等工程技术手段,确保柠条、蛋白桑等饲料化加工利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饲草料,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
 
  (三)“筑巢引凤”与“筑巢孵雀”并举,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
 
  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呈现草原畜牧业区发展强劲,产业链、产业集群效果明显;而农牧交错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尚集中在上游阶段,加工业发展明显不足。农牧民仍以活畜贩售为主,加之畜种结构和质量优势不强,利润不高,不利于本地品牌营造。要不断强化产业链延伸,尤其是加强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和引入,扩大地方经济收入和农牧民的增收;此外,促进域外着名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向农牧交错地区扩展,保证高品质、标准化畜牧业发展,促进跨越式发展。让地方产业活起来,农牧民收入高起来,让产品充分融入到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中。
 
  (四)关注农牧交错带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改变“前庭后圈,人畜同院”状况
 
  鼓励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进行土地政策创新,大胆创新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促进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实施包括对荒地进行开发使用和鼓励建设用地使用等政策,促进养殖小区的合理布局,促进乡村规划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此外,重点要优化乡村绿化格局,优化人居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对粪污处理、堆肥企业的引入,促进农畜循环经济合理化发展。
 
  (五)广开高质量销售渠道,积极扩展销售市场
 
  积极促进农牧交错地区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并积极促进畜牧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打造畜牧业本地品牌,打造符合市场需求习惯的畜牧业产品系列化加工和销售。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和大数据在畜牧业产品供应链的应用,为高质量发展畜牧业产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佳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J].内蒙古大学,2019.
 
  [2]修长柏.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研究——以和林格尔县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刘贺贺,祁晓慧,乔光华,蔡祺.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证研究——以内蒙古化德县为例[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6-14.
 
  [4]梁星鑫.拉萨市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治理法治化研究[D].西藏:西藏大学,2021.
 
  [5]岳天明,张成恩.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中国化推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6]彭仕兰,李玉娟,付明.西部贫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野茶村与晨光村实地调研[J].新疆农垦经济,2021,(5).
 
  [7]宁欣.公益信托介入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性救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8]陶艳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1,(6).
 
  [9]王晓敏.厉彦林为什幺把“延安答卷”写进书名[J].博览群书,2021,(8).
 
  [10]郭帅臻.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背景下精准扶持实施的优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1,(5).
 
  [11]王海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21,(6).
 
  [12]文凌云,李海青.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成就、经验与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1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