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马婉莹,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发表于《经济师》期刊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智能化时代,高校也应该及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革。文章分析了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研究智能化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智能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基金资助: 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GJX2019D441);
 
  一、引言
 
  会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复苏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在智能化时代,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经济发展。智能化时代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设置较为传统,需要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填补智能化时代下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
 
  二、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会计行业也不例外,智能化时代下,会计行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不少大中型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引入了财务机器人,财务机器人替代了大量固化的以及重复性高的人工操作,例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等工作,在财务机器人的支持下,这些工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信息应用带来了便利之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与此同时,智能化时代下,财务机器人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许多会计人工岗位被取消,例如云报销、网上报税等智能化财务软件的应用,使得现金出纳等传统会计岗位受到了挤压。用人单位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自然也会提高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智能化时代下,用人单位对基础会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企业会计职能也从核算与监督转向分析、预测、控制,企业财务会计也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变,会计人才在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基础性工作的变化,还需要做好整个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未来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基础扎实、技能娴熟、善于管理、精通战略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因为财务机器人取代的核心人才正是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三、智能化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显着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同质性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以某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与先进管理思想,具有良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于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是贴切的,但在智能化时代,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有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充分体现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将考研与就业作为工作的中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以考研为重要目标,而考研几乎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鉴定,只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和各院校的专业考试,所以以此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势必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差,使高校忽略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不够先进
 
  智能化时代下,财务机器人在大中型企业中的应用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诸多的问题。一方面,课程设置偏向核算型课程。绝大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为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以会计核算能力培养为主,这些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尤其是初级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占课时较多,这使得师生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偏向于核算型的课程上,对于管理学、运筹学等课程不够重视。已有的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会计电算化以及对信息化与智能化财务软件及设备的使用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教学中也重视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但目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财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应用的要求,也没有体现对于互联网信息与大量数据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缺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课程。智能化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企业财务工作中,但因为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未能引起学校足够重视,也因为会计学专业课时较少,因此,几乎没有开设与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
 
  (三)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一方面,课堂授课中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目前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与练习法,课堂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感染力,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听讲、做笔记,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随着教学改革活动的普遍开展,一些教师也尝试应用微课、云课堂等新媒体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引入案例分析法、翻转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但多元化教学方法未在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得到普及,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比例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难以满足智能化时代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学专业每个学期都会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但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学校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大多是会计岗位模拟、会计电算化实操的内容,但这些实践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且一些实践课程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难以体现用人单位会计岗位完整的业务流程,也没有及时根据智能化时代下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去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四、智能化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径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意味着高校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从而解决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矛盾问题。智能化时代下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着被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挑战,会计专业人才仅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以及核算专业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市场,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引领,推动以需定产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传统培养目标以外,还需要培养具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与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会计人才。
 
  智能化时代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为多样,也更为复杂,会计人员的事前预测、事中管控与事后分析能够为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管理学、运筹学、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所以还需要将业财融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要根据智能化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应该调整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智能化时代下,企业会计职能也从核算与监督转向分析、预测、控制等职能,企业财务会计也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改变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需要推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之间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学习;设置专业平台课程,提升学生行业认知能力;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基础能力;设置共享会计方向、财务数据分析等选修课程,旨在适应智能化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满足不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重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隐性课程的作用,以这些隐性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例如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方面增加会计制度设计、行业会计比较等课程,提高学生对智能化时代下会计行业的整体认知,了解我国会计行业的变化过程及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状况等。
 
  其次,高校还应该增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适应的课程。在智能化时代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市场对接,高校在课程体系上需要增加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技术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能够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会计岗位中的应用,使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优化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以及会计核算等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不能够充分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思想政治等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礼仪规范、思想高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情感价值态度,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学校应该要继续加大网络平台建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新媒体等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以及新兴的大数据等技术对于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应的平台,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用优质的网课资源,在课前可以将优质的网课资源发送给学生,并向学生发放课前学习任务单,以此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以任务单完成情况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帮助师生更好地找到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师生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互动与探究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供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明确智能化时代下会计岗位完整的业务流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会计岗位的实操性非常强,因此,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智能化时代下,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学校与教师在实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中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师在实训课教学中,应该将现有的实训课资源发挥到极致,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与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教育资源,例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前往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智能化时代下企业会计岗位职责以及业务范围的变化,将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中的业务向精细化、横向全面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业务流程设计教学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对会计岗位内部工作流程有更深入地了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智能化时代下会计岗位,设计综合性强的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学生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对重大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信息素养与合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在校内实训时,考虑到校内实训环境与校外实训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可以采用智能化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五、结语
 
  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会计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智能化时代下,行业对基础会计人才的需求减少,企业会计职能也从核算与监督转向分析、预测、控制等职能。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需要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以顺应财务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许奕.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评《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0(05):94-94.
 
  [2]张德秀.智能化时代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研究[J].营销界,2020(19):92-93.
 
  [3]岳世忠.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商情,2019(48):187,189.
 
  [4]吴让军,简单.智慧财务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三横四纵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5]刘玉凤.数据背景下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湖北省A学院为例[J].现代管理,2021(04):5.
 
  [6]马婉莹,陆丝.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23):177-178.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