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藏戏面具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艺术拥有崇高的地位。藏戏的地位在其中首屈一指,这离不开藏戏面具的加持,藏戏面具就是藏戏的灵魂,本文将对藏戏面的具总体概念,艺术特点,比较文化研究以及他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藏戏;面具文化;传承发扬

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在《美学简明词典》阐释造型艺术时说道“在实用装饰艺术作品中,功用的、结构的特点(坚固性、经济性)和审美特性(美、艺术形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藏族造型艺术涵盖了藏戏面具、服饰、壁画、唐卡、藏刀、氆氇、工艺品等各方面,兼容了实用性与审美性。藏族作为宗教信仰较强的民族,其戏剧艺术也渗透了浓厚的神性与艺术色彩,看过藏戏的人亦或是参观过藏族艺术博物馆的人,都会对神秘、古朴、瑰丽的藏戏面具所吸引。笔者通过文献综述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栏之中对“藏戏面具”进行无差别检索,按相关性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大致将现存于CNKI的已知相关文献分为以下四类:

一、藏戏面具总体概念

藏戏面具由来已久,它在藏戏形成之前就已出现,这大概与原始宗教崇拜图腾有关。《西藏王统记》曾记述雪域藏民为歌颂英雄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举行过盛大的藏戏演出,其中这样描写:“为使法王散心情,戴上面具舞狮虎,执鼓跳舞众艺人,各献技艺显奇术”。据说,这是关于藏戏面具的最早记载。

罗布江村在其著作《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我国藏区寺庙神舞戏面具研究》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到:“一种看法认为:西藏面具起源与西藏的本教文明有关……本教信仰万物有灵,由于当时的生存环境,人们在大森林里和鸟、兽同居、混居,也认为神、人、动物都是混居的。人生病时,要请本教巫师祈祷祭神驱鬼,在这类祭祀仪式中,就出现了拟神、拟兽、拟鸟面具,以求得神的庇佑,并驱逐魔鬼……”;马达学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文化之印象》一文中,对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形成与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阐述。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实例赏析》中阐述了藏戏脸谱的艺术特点与色彩情感。高城的《藏戏的魅力》与刘志群的《西藏艺术》一致,将藏戏面具分成平板式软塑面具、半立体软塑面具、立体硬塑面具和立体写实的动物精灵面具四类,介绍不同颜色的角色象征性,总结出“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更为鲜明突出”是藏戏面具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藏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藏族作为一个有着崇高宗教信仰的民族,宗教充斥着西藏艺术的各个方面,在藏戏面具之中,最明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图腾崇拜,是包含了一种古朴、天真而又神秘的宗教情感。《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实例赏析》艺术中在第七章第七节“藏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中,系统介绍了面具颜色差异所造成形象差异的现象,例如白色面具代表人物性格纯洁善良;蓝色代表正义勇敢,多为勇士佩戴;黄色代表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绿色代表贤良智慧、貌美端庄;红色象征权力、正义;黑色表示凶恶凶怒;半白半黑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这种颜色的象征性表现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以及真善美丑,其中作者还将北京京剧脸谱颜色与藏戏脸谱颜色进行了简单对比,使得藏戏面具的独特艺术魅力更显而易见。

孔霞在《藏戏面具中视觉语言的诠释》中简述了藏戏面具拥有色彩鲜明,造型概括夸张写实的特点;范杨文灿在《藏戏面具前后的两种对话》从独特的视角探寻藏戏面具与信众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探究其内在的美学特性:第一,狞厉的造型美;第二,明晰的情感美;第三,蕴籍的宗教美;赵名君在其《浅谈藏面具之瑰丽的藏戏面具》一文中除了阐述藏戏面具的古拙瑰丽之精致美、夸张变形之装饰美之外,还提到藏戏面具有一种十分协调的“虚实结合而形神俱现”的传神美;杨嘉铭、杨环在《藏戏及其面具新探》中以统计学图表的形式归纳出藏戏的流派,并提出平面软塑面具具有独创性与世俗性的特点,另外还阐述了藏戏面具有多元性、象征性的特点。

三、藏戏面具的比较文化研究

面具艺术作为一种世界独特的造型艺术,是人类对敬畏自然所产生的宗教情感的思维产物具像化体现,受原始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各地面具存在着差异,现下已有部分学者对面具艺术进行比较艺术研究与探讨。

王娟在《藏戏和羌姆中的面具》中对藏族寺院羌姆仪式与民间藏戏中都要使用到的面具进行比较性研究,简要勾勒了羌姆与藏戏中使用面具的历史以及二者与面具的关系,总结了藏地面具中同时具有印度文化与汉文化的身影;张翼的《藏戏与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因藏戏起源早,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遂从文化模式、艺术思维、戏剧结构和美学及审美原则上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为藏戏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现下藏戏面具的产业发展

藏戏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作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藏戏面具的继承与发展已经是当今藏族艺术发展出路的突破口之一,关于怎样继承又怎样发展,部分学者是见仁见智的。

王嘉在《藏戏面具的产业发展》更多转向对藏戏面具的保护工作,王嘉在第四部分提出要有政府的支持,另外要转变藏戏面具艺术的定位,同时要保护好制作艺人;闫社霞、杨瑞洪从藏戏面具的创新传承方面入手,二位在其论文《藏戏面具艺术特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中从“造型的变化”、“材料的创新”、“工艺的改革”、“色彩的创新”、“重视包装设计”角度出发试图为藏戏面具开辟出商业化出路,同时二位学者也强调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问题;学者李成媛立意角度新颖,学者在其硕士论文《藏戏面具与综合立体主义绘画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中,从设计师角度出发,试图将藏戏面具艺术与西方综合立体主义糅合在一起,以重唤藏戏面具的活力,形成一种中西方跨艺术跨民族的交流与碰撞。

五、结语

针对笔者已搜寻到的文献,笔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研究数据统计如下:

总计27篇

研究类别

研究方法

专题研究(15

相关研究(9

综合性研究(3

艺术(学13

艺术人类(学9

图像学(7

符号学(7

考古学(10

比较学(4

宗教学(3

占比

56%

33%

11%

48%

33%

26%

26%

37%

15%

11%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在藏戏脸谱的艺术领域之中,众多学者更倾向于研究藏戏脸谱的总体概念、艺术特色,而对藏戏脸谱的跨文化比较性研究、传承与发展方面仍旧处于缺少状态……但倘若将藏戏脸谱在当今社会继续发扬下去,对该方面的系统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传承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破口之一,值得我们学者对其进行研讨深思。

参考文献:

[1]刘志群.《西藏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

[2]范杨文灿.《藏戏面具前后的两种对话》[J].西藏艺术研究,2012(03):50-54

[3]高城.《藏戏的魅力》[J].寻根,2015(06):103-110

[4]华热·索南才让.《略论藏戏的面具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2013(02):43-49

[5]马达学.《青海民间藏戏面具文化之印象》[J].西藏艺术研究,2005(04):42-45

[6]买云婷.《从藏戏面具的角度看技艺类非遗的游戏性》[J].西部皮革,2020(02):14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