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正是在本科教学中,结合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探索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实践的教学方法与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非遗;文创产品;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卓然;菏泽学院

项目基金: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地方高校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J201911184)

一.非遗文创产品概述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度挖掘非遗传统文化内涵与深入了解传统工艺技术,从而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让学生们学会剪纸、泥塑、皮影、蜡染、年画、木作等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无形文化,再藉由创意设计的多种媒介,形成的文创产品。

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的教学价值

1.具有保护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

保护非遗文化,仅仅依靠政策法规还是不够的,有必要从高校教育开始,树立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使大学生们深刻了解、亲身体验、具体感受非遗文化。从而重视非遗文化,深入研究非遗文化,更为理性的保护传统文化。

2.具有传承传统工艺的实践价值

非遗文创产品要根据传统工艺的整料到草图设计再到精雕细琢,经历几道工序的动手探索实践。通过对非遗传统工艺的非遗文创设计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与探索能力,促使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传统工艺起到较好的传承。

3.具有促进设计创新的借鉴价值

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融合,能够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既有创新理念又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够通过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现代产品设计的设计创新。

三.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教学实践探索

本研究以刘正宏、张峻、孙磊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非遗”文化创新实战与应用》、王海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为理论依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导入高等院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旨在长期而完备地建立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以产品设计大三学生为教学对象,共48个课时的课程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教学阶段

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比重

鉴赏学习

8课时

了解非遗的概念与文化价值;了解材质、风格、艺术特色等审美价值。

PPT课件展示;实物展示;非遗传承人与学生互动交流等。

20%

研究学习

8课时

深入调研非遗文化,研究发现设计切入点、寻找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法。

参观非遗工作室或工艺博物馆,将调研资料整理为研究报告。

20%

创作设计

16课时

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形式语言。

PPT课件展示;分组讨论;设计图分析

30%

设计实践

16课时

通过理论分析和方法总结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分组实践;分组观摩、记录、讨论、总结;非遗传承人辅助制作

30%

1.鉴赏学习阶段

鉴赏学习阶段是通过教师对非遗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并将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通过实物展示、讲述等形式,让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和学习交流,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2.研究学习阶段

在研究学习阶段,学生主动与教师形成合作、协商的关系,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以研究者的角度共同配合对文字、图片、影响等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发现非遗文化与文创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为下一个阶段的创作设计寻找创新角度与设计思路。

3.创作设计阶段

在创作设计阶段,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前两个阶段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体验与感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消化吸收,寻找设计灵感与创作热情,使用适合自己的形式语言,将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

4.设计实践阶段

此阶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非遗传承人为辅助,让学生以实践活动为主,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和空洞理论。在实践中将非遗文化与创作设计相结合,尝试与现代工艺、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结合,符合现代生活生产需求,在设计实践中形成非遗的活态传承。

柳编灯具设计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柳编灯具设计(学生潘玥宏、郑晓潇)

结论

高校文创产品设计融入非遗元素的提出,是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前提下,使非遗得到良好的开发与利用,找到它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契合点,使其重新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将非遗元素应用到高校文创品设计中旨在设计学科的发展中活化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创设计学科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53-57

[2]杨蕙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32-36.

[3]徐美,梁.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综述[J]机电教育创新:2019(7):171-17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