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经济论文在哪儿发表

经济论文在哪儿发表?经济学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经济论文在哪儿发表?首先了解经济学论文适合在什么刊物上发表。

经济学论文适合在什么刊物上发表?

有多少刊物能够发表经济论文?数百种,甚至上千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得的社科院、许多大学得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得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得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得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得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得的问题仍然不少:

(1)综合性得的期刊太多,专业性得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得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得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得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得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得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

(2)对刊物得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得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得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得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得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得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得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得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得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得的事情。所以,我得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得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得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得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得的经济学刊物得的“大雅之堂”。

大众媒体上得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得的论文是为了与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得的信息量或是思想得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得的质量,学术期刊上得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得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得的荣誉,不少一流得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得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得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得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公认得的学术期刊必须满足:(1)论文写作得的规范化;(2)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论文写作得的规范化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尤其重要得的是,参考文献得的标注必须相当严格。凡是论文中提到得的前人得的研究都必须一一注明出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而且是为了保护其他研究者得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现象。

匿名审稿制度得的作用在于:

(1)编辑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是专家,从专业得的角度来看,作者得的水平要高于编辑。“外行”审“内行”,怎么能够保证公正地挑选出在学术研究上有真正见地得的论文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需要在编辑部成员之外组织一支后备得的专家队伍,借助专家得的“外脑”提高编辑水平。

(2)目前在国内得的某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发“关系稿”、“人情稿”得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因为是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得的身份,所以判断论文能否采用得的惟一标准只能是通过论文得的质量而非作者得的地位和身份。通过把是否采用稿件得的决定权主动让渡给审稿专家,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彻底杜绝发“关系稿”得的现象。

(3)过去,国内发表论文往往是一审通过,很少经过修改,但是实行审稿制度之后,绝大多数稿件要按照审稿专家得的意见经过修改之后才能发表,这对于加强学者间得的批评和交流、不断改进学术研究得的质量很有帮助。

经济学家得的成才之道,仍然应该是“不发表,就发臭”(publish or perish)。

也许是因为在经济学界出了几位像科斯和莫里斯这样得的传奇人物得的缘故,人们相信:在经济学研究中,发表得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得的事情。少发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经济学家得的风范。像科斯那样有两篇论文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已经修炼成旷世高手了。可是,我越来越觉得,像科斯这样得的人物,只能在统计中作为异常数据忽略掉。

有四个理由支持这一观点:

第一,经济学论文得的写作需要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心照不宣得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需要“从干中学”得的。经济学论文是为了阐述作者得的观点,所以至少应该写得准确、明白。这听起来像是在初中得的作文课上就应该具备得的基本技能,但是,从我近年来做经济学刊物编辑得的经验来看,我发现至少超过一半得的作者似乎都不会受到他们得的中学语文老师喜爱。如何选择题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区分主次观点,甚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不动笔永远也不会知道写论文是一件多么痛苦得的事情。更何况,经济学有自己得的行规和行情,比如行文得的规范化、选题得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写得多,发表得多,才能逐渐摸索出个中诀窍。

第二,通过阅读做研究和通过写作做研究是两种风格迥异得的方法,但是仅仅靠其中得的一种方法是做不出好得的经济学得的。正如《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刺激研究者得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发散性得的,只有坐下来,确定了要写作得的论文得的题目,才能使作者得的思维集中,并有一个引导思考得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莱德(Ladd)得的经济学家建议,应该自我训练写下自己得的思想,因为“当我在写作得的时候,很多直觉就会产生。有一个事实常常是真实得的,即直到我写作得的时候,才对我所思考得的东西有所认识。”

第三,能否持续不断地发表有影响力得的作品是区分才气高低得的重要标准。才气意味着旺盛得的精力和创造力,才气意味着不断地对自我提出挑战,不断尝试新得的风格和主题。研究生涯是马拉松比赛,起跑时得的爆发力对最后得的成功并没有太大得的帮助。仅仅靠写出一本自传体得的小说轰动文坛得的作家多半不会是伟大得的作家。

第四,只要你是重要得的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给定得的情况下,一定会比别得的经济学家发表得的数量更多。因为重要经济学家得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比别得的经济学家更多,约稿也比别得的经济学家更多,名气大则往往论文发表得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发表得的数量是相辅相成得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