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探讨了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消费,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恢复信心,加强宣传促销,重塑我国旅游总体形象;帮助受影响的旅游企业。
 
  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旅游业、影响、对策研究
 
  旅游业的综合性、依赖性和季节性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业的高敏感性。这也意味着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面临着危机事件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旅游目的地的危机事件定义为“影响旅游者信心,并会危及到该地旅游业持续正常运转的任何不曾预见的事件。”[1]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主要有五种,即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危机和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发展的历程中就多次受到危机事件的冲击,当前正在经历的世界金融危机属于经济性的危机事件。经济危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对旅游业的影响可能会超越地域甚至国界。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是和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危机越严重,对旅游的影响越大;危机事件时间越长,其对旅游的影响时间也就越长。由于此类事件并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所以一般情况下,经济危机结束,旅游危机也就结束。[2]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全球经济危机构成巨大冲击
 
  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旅游业呈现“总需求疲软”,可能出现2%的下滑,但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美洲、欧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仍会保持小幅增长。[3]该数据会受到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9〕其影响特征有:其一,影响程度深。世界经济形势空前严峻,有可能继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后,成为全球旅游市场的第三轮强力经济冲击波。其二,冲击机理特殊。各类危机中,“非典”、“地震”、“9·11”等天灾人祸属外因,影响范围窄、程度浅,冲击来得急、去得快,呈V型轨迹衰退。本次危机波及供需,属内因,起质变作用,导致需求萎缩、经济引擎熄火,衰退轨迹呈“缓降慢升、低谷徘徊”的变体U型。其三,全球化使危机雪上加霜。作为双刃剑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既加强了各国旅游业的联系,又加重了世界旅游的脆弱性,加剧了市场动荡,加大了应对难度。
 
  (二)我国旅游业受到冲击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形成多种负面因素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加了旅游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可望达17亿人次,增长约6%;国内旅游收入8700亿元,增长约12%;入境旅游1.30亿人次,论文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出境旅游4600万人次,增长约12%。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可达1.14万亿元,增长约4%。[10]全年旅游发展情况可概括为“两增长,一下降”,即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增长,入境旅游出现下降。“内需”市场成为我国旅游业抵御不利因素,保持平稳发展的支柱。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这场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对居民旅游需求的影响
 
  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信心不足。当居民未来消费信心不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
 
  1.国内旅游将面临“三降一短”的可能。尽管刺激国内旅游以拉动内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股市、楼市、车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旅游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出游动机下降、出游频次下降、出游费用下降、出游行程缩短的“三降一短”格局,这无疑将会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旅游的发展面临困难。从国内旅游需求看,长线游、高端游可能最先遭殃,公务差旅、奖励旅游、高尔夫、会议活动等面临需求下滑风险。[8]
 
  2.出境旅游将面临增长滞缓的可能。虽然2008年9月份我国出境旅游依然增长了3.37%,但与以前的高增长相比,下滑已经非常严重。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局面不能很快扭转,则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将不支持出境旅游的高增长。尤其是国家财政税收和GDP的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后,各种因公出国考察与商务活动将大幅缩减。但考虑到出国旅游规模不足1200万,基数小,冲击有限。[4]
 
  (二)对外部旅游需求的影响
 
  我国入境旅游将面临继续下滑的可能。国际旅游者对危机最为敏感,大尺度旅游市场受到危机的影响大且同时恢复慢。外部需求减弱,入境旅游需求端失去增长动力。其特征有[5]:一是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1-10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0.67%和-3.82%,尤其是6-10月份以来,入境人数和收入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双下降”。二是主要客源国下滑面扩大,韩日领头市场降幅达两位数。共有13个主要客源国不同程度下滑,下滑面逐月扩大、程度加深,部分沦为“重灾区”。三是远程客源全线大幅跌落,持续多年高速运转的远程“发动机”熄火。远程市场一路狂跌,触底反弹信号微弱,外国人市场新兴动力源被切断。四是中国香港、俄罗斯分别成为平抑入境旅游和外国人市场的两大“稳定器”。中国香港逆势微幅增长,俄罗斯强劲增长10%,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三)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的影响
 
  第一,旅游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的可能。由于入境、出境、国内三大旅游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状态,导致旅游价格下滑、人气不旺,使得许多旅游企业都面临业务量下降、利润率下降、人才流失等一定程度的经营困难。
 
  第二,全球范围内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资料显示,各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被迫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第三,危机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市场影响不同。资料显示,上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国际依赖性和敏感性强,外界危机传导快,通道多,影响深,业界反映“寒冬已经来临”。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有国内客源支撑、国内消费托底,影响相对较小。旅行社、航空业、高星级酒店困难大,入境游、长线游、高端游冲击大。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较大。
 
  尽管经济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会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旅游业有望成为最快的“回暖”行业之一。与建筑、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比,旅游业明显具有较快的恢复重振能力。一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旅游业有望比其他行业更快复苏。今年1月出版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预测,如果今年经济能走出谷底,全球国际旅游也可能保持小幅增长。预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旅游业发展,将对2009年全球旅游市场恢复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相对而言受到的冲击不大,国内旅游占有重要地位,更被寄予了期望。今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也印证了上述说法。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09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4.7%;实现旅游收入509.3亿元,增长23.1%。〔10〕
 
  三、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决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旅游全行业将认真贯彻中央旨在提振信心,确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发展旅游服务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积极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旅游、文化等热点消费,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扩大旅游消费、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一是更加重视扩大旅游消费和发展旅游业,把旅游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立系列指标,建立定点和抽样统计制度;二是完善消费时间的制度安排,在现有假期安排的基础上,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化旅游消费的时间结构;三是增加对旅游消费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旅游业。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国家旅游局协同发展改革委落实了10亿元中央投资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四是为扩大旅游消费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如适当调低商品进口关税,适时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对新办旅游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旅行社可以通过招标方式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旅游企业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转制职工就业,可享受同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部署落实全国十万导游人员培训工作方案。对全国10万名导游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组织动员全行业,确保“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五是建立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的机制,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大发展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力度。
 
  (二)扩大消费,大力发展国内旅游
 
  我国国内旅游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应该赋予国内旅游更加突出的战略定位,通过发挥其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优势,旅游业将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从抓热点领域、重点地区、关键方面入手,推动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国民休闲旅游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等,千方百计撬动旅游市场;积极适应旅游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进一步培育假日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消费热点;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者提供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深入研究和运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推动试行奖励旅游、旅游消费信贷、旅游消费券、旅游企业促销让利,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各地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向游客派发了数亿元旅游消费券;北京市推出5万张重点景区免费门票;苏州市推出300万份“旅游红包”,都对旅游消费产生了明显拉动效果。更多省市和企业还在或正拟推出新举措,这都将有利于旅游市场尽早恢复。
 
  (三)恢复信心,加强宣传促销,重塑我国旅游总体形象
 
  首先是要恢复旅游行业自身的信心,要认识到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发展的历程中就多次受到危机事件的冲击,最典型的几次依次是1989年的“6.4”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我国的旅游业还是顽强的生存并发展起来。根据入境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既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更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加强对俄罗斯、日、韩、东南亚周边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宣传促销,努力稳定入境旅游的基础份额。
 
  (四)帮助受影响的旅游企业
 
  政府在经济及其他方面向遭受经济危机影响的旅游企业给予帮助。[7]立足于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节能减排、技改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推动落实旅游企业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水电气同价政策;核退全国旅行社18亿元质量保证金,提振旅游企业信心,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根据国民出境需求特点与空间流向,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酒店、旅行社、餐馆,培育民族品牌,增强跨国经营本领,提高国际竞争力,满足国民旅游需求。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未改变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预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旅游行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步伐,许多省市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传达了地方政府扶持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决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我国旅游业将尽快回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旅游业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2009年的旅游发展环境将依旧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长期发展的趋势同样不会改变,依旧充满希望。[6]
 
  参考文献:
 
  〔1〕WTO.CrisisGuidelinesfortheTourismIndustry[EB/OL].http://www.world-tourism.org/2003-06-20-9-520
 
  〔2〕李锋.基于本底线的不同性质旅游危机事件影响比对研究DD以中国4次旅游危机事件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4):73-78.
 
  〔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网站
 
  〔4〕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旅游统计快讯(第10期)[Z].2008.
 
  〔6〕邵琪伟.我国旅游业黄金发展期格局不会改变[EB/OL].(2009-02-27)
 
  〔7〕王良举.旅游危机管理:国外的实践及中国的选择[J].技术经济,2006,25(8):62-98.
 
  〔8〕2009年中国旅游业将面临的四大挑战与八大机遇[N].中国旅游报.2009-01-05
 
  〔9〕蒋依依.2008年世界旅游业发展概况及2009年展望——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报告摘译[EB/OL].(2009-4-13)http://www.ctaweb.org/view.asp?id=A2899477
 
  〔10〕国家旅游局网站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