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芯鱼书刊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 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没有过时,仍然有巨大的时代价值。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了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必然性,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同时,结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存在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要采取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加快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坚持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过剩产能等具体措施来规避经济危机发生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25-03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章节进行系统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分布在他的各种著作之中。归纳起来,究其根本,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只要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已经过时。但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阶段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盲目性和唯利是图性危害明显;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取而代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不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未来当然就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征途中,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以不断发展生产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等基本范畴仍然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内涵。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表现为资本的运动。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样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价值。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概述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可能性。马克思认为货币和信用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得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过程,容易引起买卖脱节,加深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同时,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生产者可以互相赊账赊销买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使得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发挥作用的价格高于商品价格,就会导致W-G-W'过程中所得的货币G无法清偿之前的债务,由此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以上两个方面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均存在着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无法避免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必然性。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商品性质,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工资,就必然要不断地提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以实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的本性,使得社会供给与需求根本对立,因此,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使得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必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当时,普遍性的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二)经济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家为了追求价值增值必然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同时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积累成为必然。资本积累改变了资本构成,增加不变资本而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的比例或减少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造成了相对劳动力过剩,引起生产无限扩大,直接导致生产的商品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同时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各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更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爆发的物质基础在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通过研究,马克思发现在经济危机爆发的萧条时期,是固定资产设备进行更新的成本最小的时期,因为大量卖不掉的商品的存在使得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低于正常水平。资本设备由于更新带动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恢复和扩大生产,企业由于需要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间接拉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但是,由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使得社会生产又逐步无限扩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无可避免的伏笔。

  

  三、当前我国存在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原因及表现

  

  (一)市场经济的自身特点使我国发生经济危机成为可能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讲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以源于商品內在矛盾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

  

  1.生产社会化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之间存在矛盾。从经济制度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既然生产资料存在私人占有,就必须要承认我国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就说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仅仅存在于小范围和局部,只要政府能够及时“补位”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就可以规避矛盾,将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矛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官方数据: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创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其仍然超过0.4这个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过于集中,这将会导致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问题日益严重,市场消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这样会逐步造成国内市场的萎靡不振和缺乏活力;消费市场的萎缩又会进一步限制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企业在减少产量的同时减少用工;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到就业市场,导致失业率提高。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弹性远远小于中低收入者,而且他们的消费还常常发生在国外市场,从而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切实拉动作用。因此,贫富差距的拉大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可能性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3.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配套机制尚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在获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不仅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性风险,也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风险。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尚不完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尚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过多所导致金融风险加剧,同时我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力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形式主要是金融危机,如果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就无法在危机发生的初始阶段对危机可能带来的破坏程度和波及范围做出准确预测,而只能进行事后调节,这样的话所造成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同样刻不容缓。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发生经济危机成为可能

  

  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关联性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日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波动有可能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鲜活的例子。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也无法避免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的影响。201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41.5%,这说明我国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这虽然加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但也使得我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均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同时也没有也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完全实行开放,因此,所受到的影响可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但是,危机存在的可能性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四、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对策

  

  (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只有如此,才能消除或缓解生产社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矛盾,保证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具体运作组织,因此,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求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需要使得关乎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在资本规模、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订立高标准、严要求,同时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引领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在管理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培育和弘扬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来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在做大国有企业方面我们需要从注重企业资本数量等外延方面和规模经济效益等内涵方面同时着力,做到国有企业质和量的同步提升。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居民的购买力,激发市场活力,消除和缓解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继续坚持并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再分配领域,应当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做到增税和减税相结合。在支出方面:我們需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所有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实行全面覆盖,致力于提高生活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出台一系列针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如:实行种粮补贴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切实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战略,确保在2020年全体人民都能无差别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收入方面,应当增加财产税的征收比例,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财产税税种;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合理确定征税起征点和税率,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纳税负担。

  

  同时,致力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中等收入群体的量化标准是:以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为下限,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两倍为上限,其个人全部收入比较稳定处于此区间者为中等收入者。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大城市房价稳中有降。使“房子是用来居住而不是用来投资”这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人心和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可以尽快出台与商品房出售配套实施的物业税制度,以此来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通过控制房价来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让更多的人把钱从房贷房租里拿出来用于消费,使得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趋于平衡。

  

  (三)加快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适应金融市场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我国必须建立与现行金融市场运行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具体做法是:加强和改进金融市场监管,推进金融监管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型,完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依法严厉打击市场违纪违规行为;加快推出资本市场注册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朝阳企业进行上市,从而不断扩大能自由流通的流通股在证券市场上的比重;积极推进各金融行业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同时针对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增加金融工具的类别,从而增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四)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我国的外汇储備资产需要逐步走向多元化,不能始终以美元资产为主导,否则如果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导致美元汇率价格波动,会直接导致持有美元外汇资产的国家实际外汇储备资产减少,从而面临财政和货币危机。通过各种风险预防管控机制不断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的调节机制,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监管,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浮动。

  

  (五)坚持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笔者建议政府应当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的高科技产业和优秀科研人才,鼓励外来资本尤其是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土进行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中国本土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支持引进人才的研发创造,同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不断支持企业的跨国发展,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对有发展潜力的海外企业、尤其是科研创新型企业进行参股或者直接收购,把握机遇及时增加我国的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内需;公费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培育更多能够有效支撑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着力增强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过剩产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消除我国的过剩产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从供给和生产层面消除经济危机可能性的重要着力点。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的过剩产能都是低端产能,而高端产能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所在,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化低端过剩产能为实际运用,如将过剩煤炭用于发电;同时可以弥补高端产能不足,减少进口和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实现自给自足。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并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具体措施有: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及注重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利用。通过科技进步的作用最终消除过剩产能,使得社会生产符合社会需求,达到供需平衡。

  

  (作者简介:周金伟,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顶部